青海湖湟鱼资源量十年增长42倍 生态一年比一年好

青海湖里有一种鱼叫裸鲤,也叫湟鱼,曾被列为濒危物种。十年来,因对裸鲤进行了全方位的科学保护,其资源量增加到十万多吨,比保护初期增长了42倍,生态一年比一年好。

湟鱼是青海湖中的唯一鱼种,也是我国所特有的鱼种,湟鱼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这种鱼类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人类大量捕杀,河道也出现了萎缩、裸鲤繁殖水域严重退化,导致青海湖中的“湟鱼”数量剧减,在2002哪年裸鲤资源总量只有不到2592吨。

1994年,湟鱼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03年又被纳入了青海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

根据2002年以来政府投入的专项放流经费估算,每年放流到青海湖的湟鱼鱼苗多达1100万尾,放流经费合计为552万元。

在青海湖,每年的春夏之交,湖内湟鱼的洄游是一件令当地人期待的大事,它意味着接连数月的满目苍黄和零下数十度的严寒已经过去,大地又将是一片葱茏。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冰雪渐渐消融,雨水增多,各条入湖河流的来水量也开始增加。启程的时间到了,湖内的产卵亲鱼开始在环湖各大河流的河口地带集结,然后成群地逆流而上,向着它们世代相传的产卵圣地进发。

起初,只见少量鱼群走走停停,溯河而来,接着大批的鱼群涌了上来,数不清的黑色纺锤形身体以及淡黄色鱼鳍瞬间塞满了河道,河水顿时暗了下来,河道里流得仿佛已不是水,而是湟鱼。

它们排成纵队,穿过怪石嶙峋的河底,聚集在河水相对平缓的地方,休息,积蓄力量,准备迎接前方漫漫征程中的艰险阻隔。经济价值湟鱼是青海湖独有的鱼类。

“水中绕有鱼类,色黄无鳞……”这是关于湟鱼的最早记载,见于清朝乾隆年间的《西宁府新志》中。无鳞的特征为它赢得了“青海湖裸鲤”的学名。“其实,在它们的肛门、臀鳍两侧和肩带部位还有稀疏的特化鳞片。”

举报 分享 2022-10-23 11:16:52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