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最后一任丞相,亲自抵挡西晋大军,最终以身殉国!

提到三国时期的丞相,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公元221年,刘备建立蜀汉后,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诸葛亮先是修复了蜀汉和东吴之间的关系,又平定了南中地区的叛乱。公元228年,诸葛亮五次北伐中原,最终在公元234年因为积劳成疾,所以病逝于五丈原。因此,非常明显的是,诸葛亮无疑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与此相对应的是,对于笔者今天要说的张悌,则是东吴最后一位丞相,在此之前,东吴有十位丞相,包含了孙邵,顾雍,陆逊等人。对于张悌来说,虽然能力和功绩,都无法和诸葛亮等丞相相提并论。但是,在晋灭吴之战爆发后,张悌亲自率领大军前去迎敌,在有机会撤退的时候,依然留下来和西晋大军相抗衡,最终以身殉国。从这一角度来看,张悌显然无愧于丞相的身份。

具体来说,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张悌(236年-280年),字巨先,荆州襄阳郡(今湖北省襄阳市一带)人。在三国时期,荆州不仅重要的地理位置,也是人才辈出之地,比如蜀汉的诸葛亮、庞统、黄忠、魏延、蒋琬、费祎、李严等文臣武将,都出自荆州之地。与此相对应的是,公元219年,孙权派遣吕蒙偷袭荆州,斩杀关羽。在拿下荆州后,该地区的人才,自然也源源不断地涌向了东吴朝廷。

公元263年,掌握曹魏大权的司马昭,调集18万大军,发动了魏灭蜀之战。在这场战役中,司马昭派出了邓艾、钟会等大将,这体现出他势在必得的态度。在魏灭蜀之战爆发前,很多东吴的文臣武将,都认为蜀汉可以长期抵挡下去,毕竟,蜀汉拥有山川之险,这完全可以阻挡曹魏大权的前进发布。

但是,张悌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在他看来,蜀汉一定会被曹魏消灭的。当然,张悌的意见,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公元263年11月,邓艾兵临成都后,后主刘禅放弃了抵抗,这意味着蜀汉的灭亡。对于东吴来说,因为没有早做准备,所以,等到他们派出大军之后,蜀汉已经被曹魏消灭了,也即东吴错过了救援蜀汉的机会。众所周知,魏蜀吴三国鼎立,现在蜀汉灭亡后,东吴的压力也就更大了。

永安七年七月二十五日(264年9月3日),吴景帝孙休驾崩,年仅三十岁。在孙休去世后,孙皓即位。因为受到了孙皓的重用,张悌的官职得到提升。天纪三年(279年)八月,张悌被晋升为丞相,获封山都侯。当然,因为史料的匮乏,我们很难找到张悌之前的官职经历。

可能张悌不会想到,他会成为东吴最后一位丞相。在张悌之前,陆逊、步骘、陆凯等大臣担任过这一职务。特别是陆逊担任东吴丞相期间,可以说是东吴势力的巅峰了。彼时,东吴不仅夺取了荆州,还在石亭之战等战役击败了曹魏。但是,在陆逊、孙权相继去世后,东吴陷入到内乱中,比如诸葛瑾之子诸葛恪,就因为内乱而被杀害。

并且,皇帝孙亮被废黜等事件,可谓损耗了吴国的国力。至于孙皓这位皇帝,虽然在位初期拥有一番作为。可是,孙皓执掌大权,残暴不仁,滥杀无辜,这促使东吴走向了衰落。在此背景下,晋灭吴之战也随之爆发了。

晋灭吴之战是公元279年十一月至280年三月,晋武帝司马炎发兵水陆并进,直取建业(今南京),一举灭东吴,从而一统天下的战役。

公元280年二月,孙皓得知西晋大将王浑率领大军南下,立即命令丞相张悌统率丹阳(今江苏南京)太守沈莹、护军孙震、副军师诸葛靓率兵三万,渡江迎战,以阻止晋军渡江。张悌军行至牛渚(今安徽当涂北采石),沈莹向其分析晋军来犯的形势,并建议张悌应集中兵力于采石,等待晋军前来决战,若能打败晋军,即可阻止晋军渡江,还可西上夺回失地。如若渡过江去与晋军决战,不幸失败,大势必将去矣。

但是,张悌却认为,东吴的即将灭亡,人人早已看清,并非今天才知晓。这样,晋兵一至,众人心中必然恐惧,难以再整军出战。趁着现在西晋大军未到,渡江与其决战,或许还有希望获胜。如若战败身亡,为国牺牲,也就死而无憾了。假如我能战胜,北方的敌人逃走,我军声威便会大震,那时乘胜南下,迎击西来之敌,定能制胜敌人。若依照你的计划,坐等敌人前来,恐怕部队早逃散了。于是,张悌决心率军渡江迎击晋军。

在消灭蜀汉后,西晋的整体实力无疑是东吴的数倍。因此,在这场战役中,西晋自然也投入20多万的兵力,从而轻松击败了张悌率领的3万大军。在此基础上,诸葛靓与五六百人退走,让人去拉张悌一起走,张悌不肯。于是诸葛靓劝张悌,应当识时务者为俊杰,不要负隅顽抗了。值得注意的是,就跟随张悌一起抵抗西晋大军的诸葛靓,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族子,曹魏重臣诸葛诞之子。在诸葛诞被司马昭击败后,诸葛靓投靠了东吴。

最后,在诸葛靓劝说自己撤退后,张悌流泪道:“今天就是我的死期了。现在可以以身殉国,为什么要逃走呢?(诸葛靓)不要再拦住我了。”看到张悌誓死抵抗西晋大军的决心,诸葛靓也不禁流泪。最终,张悌被西晋大军杀害。在张悌阵亡后,其他将士自然也放弃了抵抗。并且,因为西晋大军不断突破防线,已经呈现出包围东吴都城建业的态势。

孙皓发现自己内部已分崩离析,便采用光禄勋薛莹、中书令胡冲等人的计策,分别派遣使者送信给王浑、王濬、司马伷,请求降服,企图挑唆三人互相争功,引起晋军内部分裂。当然,孙皓的这一计谋,根本没有起到什么效果。所以,如同蜀汉的后主刘禅一样,东吴皇帝孙皓反绑双手、拉着棺木,前往王濬军门投降。到了这个时候,西晋大军连克东吴四州、四十三郡,降服吴军二十三万,东吴宣告灭亡。在此基础上,三国并立的局面可谓彻底结束了。

总的来说,对于以身殉国的张悌,罗贯中也表达了肯定和赞赏的态度,在《三国演义》中表示:“杜预巴山见大旗,江东张悌死忠时。已拚王气南中尽,不忍偷生负所知。”综上,作为东吴最后一位丞相,张悌宁死不降,用忠义为东吴丞相一职画上了一个句号,从而无愧于心,无愧于天地。

举报 分享 2022-04-21 08:33:25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