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都跑到乌江,为什么还死活不肯渡江,他真有能力东山再起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宋朝李清照对项羽是极度崇拜的,认为他是真正的男子汉,即便是死,也要死得惊天动地,绝不忍辱偷生。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唐朝杜牧却对项羽的死有另一种看法,他认为,项羽气量过于狭小,一次失败就放弃有用之身,含愤自杀,实在很不可取。

其实呢,有关项羽的话题,人们除欣赏他的武勇之外,还对他的死充满同情,也有许多人认为,假如项羽当初不要自杀,而是跟着乌江亭长坐船过江,以他在江东地区的影响力,必定会振臂一挥,从者云集,此时,再同刘邦争夺天下还是大有可能的。

事实上,项羽真的不想东山再起吗,也就是说,他兵败之后,真的一心求死吗。

斯文卿相个人认为,这根本不可能,如果真一心求死,为什么垓下突围之后,还率残兵败将一路突围到乌江,到乌江干什么,不就是想甩掉汉军,率余部重回江东,然后东山再起吗,也就是说,项羽起初并不想自杀,而他之所以跑到乌江后又不肯渡江求生,含愤自杀,完全是临时拿定的主意,而且他这人,一旦主意拿定,就再也不会更改了。

为什么这么说,事情其实是这个样子滴。

一:项羽的性格。

项羽由叔父项梁一手带大,寄托了复兴楚国,重振项氏家族的希望,

项羽既然有这么重的担子,可小时候学习的时候,先读书,读书不成,学剑,学剑不成又改学兵书,兵书念了两天又学不下去,这回呢,项梁再也没逼迫过他,就由着他在乡野之间自由生长去了。

项梁对项羽寄予厚望,可项羽呢,小时候表现又不怎么争气,简直干啥啥不成,可项梁呢,除了叹气之外,好像也没怎么严厉教育,反而处处夸赞他是难得一见的天才,由此可见,项梁对项羽极度宠爱又极端放纵,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狂妄自大、以个人为中心是必然的习惯。

二:项羽的经历。

项梁在江东的时候,靠主持红白事发现人才,招揽人才,而这些人才,就成了江东八千子弟的骨干力量,也就是说,项羽其实是在叔叔项梁的帮助下起兵,他个人并没有宣传鼓动的能力,最大的用处就是叔父项梁手中的一把钢刀,解决一些靠德望解决不了的事情。

当然,这时候项羽还小,缺乏领导能力也无可厚非,之后在征战过程中,项羽迅速崛起,充分显现出了自己的军事天才,就如他自己所说:我举事至今,已有八载,亲历七十余仗,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从无败绩,故能称霸天下。

什么意思?

简单点讲,打仗,天下最难得事情在他手里竟这么容易,八年时间没打过一次败仗,人生发展的顺风顺水,一点挫折都没遇到过。

即便以后跟刘邦争斗,被人冷不丁偷袭暗算吃了点亏,他也能很快找回场子,而且找的相当漂亮。

自小受人娇惯,狂妄自大,长大后又一帆风顺,没受过一点挫折,这样的人你指望他能有什么韧性,你指望他怎么冷静的总结经验。

就在这时候呢,刘邦恰如其分的推了他一把,用项羽完全不能接受的方式将他打败,项羽起初还是不服的,兵马在手的时候还准备找刘邦报仇,可垓下被困,虞姬自尽之后,项羽承受了人生第一个挫折,他的心已经凉了一半儿;垓下突围之后,心腹大将季布、钟离昧一个个不辞而别,当然,后世解释是突围时走散,但项羽会不会那么想,就很难说了。

最后呢,一直跑到乌江,兵马还剩二十八骑,而汉军呢,却紧随而至,上万人马将之重重围困。

这时候项羽已经陷入绝境,于是呢,在极度绝望的情况下,他开始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正儿八经的思考自己的过失,然而结果是:非战之罪,天也。

不是我不行,是老天爷要我灭亡,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他还很调皮的跟二十八骑开个玩笑:我将为大家冲破重围,斩首汉将,砍倒军旗,保证三战三胜,让大家明白今天的结局的确是天要亡我,而并非我不善作战而造成的。

结果呢,他再一次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天才,真的就像他说的那样三战三胜,二十八骑,他唯一的衷心观众忠心的为他喝彩,项羽随后也开心了。

于是他忘掉自己怎么杀俘屠城,丧失人心;怎么分封不公,让部下离心背德等等过失,只看看沉默不语的老天,心里终于认定:原来是老天爷看中刘邦那小子,怪不得最近怎么竟走背运呢。

老天爷既然都这意思,那我赖着还有意思吗。

这时候乌江亭长请他过江,项羽则大摇其头,他心里想的还是:这样子过去,你让我面子往哪儿放。

国家大事考虑到个人的面子,他又是个从不拿自个儿脑袋当回事的角色,于是呢,就很大方的用脑袋做个人情,送给以前跟过他的几个老乡了。

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决定格局。

这才是项羽宁肯自杀也不愿渡江的真正原因。

项羽之死固然可惜,然而以他狂妄自大,缺乏韧性的特点,即便渡江之后,你认为他还会有翻盘的希望吗。

举报 分享 2022-04-22 09:42:55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