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如此多疑,为何到死都没杀司马懿?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妇孺皆知的枭雄人物,他以校尉起家,东征西讨戎马半生,终得魏王之位,从而给子孙后代的帝王之业奠定了基础,然而他没想到的是,自己奋斗大半生的成果,最终为他人做了嫁衣裳,而这个人正是司马懿。司马懿及司马氏族最终成为了曹氏宗族的掘墓人,夺得了曹操当年打下来的江山。而曹操最为人所熟知的性格特点就是多疑,那么为何曹操没能在司马懿羽翼未丰之时除此祸患呢?
▲曹操
司马懿是典型的“鹰视狼顾”相貌,双目如鹰,行走若狼,头可完全回顾,在古代的相术学种,这种样貌是城府极深,善于玩弄权术的谋反之人。而司马懿权谋过人早已为当时之人所知,曹操没有所忌惮是不可能的。但是以曹操的多疑性格,终其一生也没有除掉司马懿,这其中的意味确实值得深思。
▲鹰视狼顾,司马懿影视形象
隐忍谨慎
曹操为何不杀司马懿?其一重要的原因就是司马懿个人善于隐忍的性格特点。司马懿据史书记载“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年少时期足智多谋,有高超的谋略,博学而熟知儒家学术,正值天下大乱,常有忧国忧民之心。如此人才,自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司马懿父亲司马防有八个儿子,这八个儿子的字中都有“达”,且都有卓越的才干,当时人称之为“司马八达”,而司马懿其兄司马朗(字伯达),在当时是杰出的士人,但是大家一致认为司马懿的才能比其兄更高。
▲司马懿画像
因而,爱才如命的曹操自然想将这位大名鼎鼎的司马懿为己所用,当曹操还是司空之时,就征召司马懿做官,但是司马懿深知韬光养晦的道理,称病不去;后来曹操升任丞相,对于人才更加迫切需求,于是强行让司马懿做官,任太子曹丕的文学掾。之后逐渐升官,为曹操提出一些实际意义很高的谋略,如挑起吴蜀争斗等。但是司马懿始终谨小慎微,他惧怕曹操的多疑心理,而如孔融、崔琰、祢衡、杨修等名士都直接或间接死在了曹操的手下,这使得司马懿更加谨慎小心。
狼顾与食槽
司马懿固然小心,那么曹操这边就没有除掉他的预兆了吗?并不尽然,比较著名的就是那个“三马食曹”的梦境。曹操梦到三只马在食槽里进食,便问贾诩:“我之前也梦到过这个梦,那时认为是马腾、马超、马岱三人作乱,但马氏家族已被我击败,又做这个梦是什么寓意呢?”贾诩是何等绝顶聪明,他想了想,心里自然想到了朝廷中某狼顾鬼才,但他没有明说,而是委婉地回答道:“禄马食于槽,吉兆也。”巧妙地避开了这个话题,同时也避免了日后可能的杀身之祸。
而曹操的疑心远不止如此,因为司马懿是“鹰视狼顾”,曹操想要确认一下,同时也很好奇,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司马懿在前面走着,曹操冷不防大叫一声:“司马懿!”司马懿毫无防备,立即做出了那个“狼顾”动作,即头向后回转180°,曹操也许因此起了少许疑心。但是曹操没有除去司马懿,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司马防何许人也?司马防字建公,东汉名臣,曾任洛阳令和京兆尹。当时曹操祖父曹腾是宦官,即“阉人之后”,曹操有能力但地位不高,处于寒门的尴尬位置。而司马防则是曹操入官场的引路人,举荐他担任洛阳北都尉,因此曹操得以进入官场,逐渐升官直至后来手握大权。因此,念在司马懿父亲司马防的举荐之恩,曹操也没法对司马懿下手。更何况司马氏族是颍川地区的名门大族,曹操的相当一部分政治力量和军事辅翼都是颍川人士,除掉司马懿岂不是坏了自己唯才是举、求贤若渴的名声?曹操综合考虑,还是没有对其下手。
太子相护
司马懿在曹操帐下做官初期,是担任世子曹丕的文学椽,与曹丕走的很近,时常有妙策相助。而这世子之位的有力竞争者就是曹植,无论是个人素质、军事才能还是文学素养几乎与曹丕旗鼓相当,而曹植这边也有类似于司马懿式的人物为其出谋划策,那就是杨修。
▲曹植影视形象
杨修的个人才能还是相当不错的,父亲杨彪在汉献帝时位极人臣,想必杨修的政治水平也会很高,而且杨修的文学水平也很受曹操的欣赏,同时杨修出身于弘农杨氏这一名门望族。同为士族出身,同样才能卓越,同样辅助曹氏兄弟,但最终被杀害的是杨修而不是司马懿,这与太子之争关系密切。而曹植因为一些小问题最终失去了世子的位置,同时曹操因为忌惮杨修的才能,害怕日后曹丕即位会对曹丕有所不利,因此找借口除掉了杨修;而曹丕这边,也许会极力说司马懿的好话,曹操也看出司马懿对于太子的忠心,从而也就放心地让司马懿辅佐太子;翻过来一想,如果立嗣之争中曹植胜出,出于对未来江山的考虑,曹操也许可能会找机会除掉司马懿,以免对曹植造成威胁。但是最终结局其实是因为曹丕的胜出使得司马懿逃过一劫也是十分有可能的。
▲杨修被绑缚刑场的影视形象
士族撑腰
前面提到的杨修,就是弘农杨氏的杰出成员,因为世家大族的身份,使得寒门出身的曹操难免有所畏手畏脚,最终在杀死杨修后,还是给予他厚葬,并给弘农杨氏特别高的赏赐;司马懿也同理,颍川司马氏同样是名门望族,而当时三国时期世家大族的强大影响力初见端倪,而曹操显而易见是受困于投鼠忌器的心理,因而对于来自世家大族的司马懿也很难将之除掉,同时因为司马懿的谨慎小心没有大错,还经常在处理三国关系时能够给曹操提出一些相当有远见的策略,曹操因此也受益匪浅,所以很难真正动杀心,也就放任自流了。
▲琅琊王氏族谱
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曹操也是能打破常规之人,所以他对于司马懿的任用就在半信半疑之间来回波动摇摆。而城府颇深擅长权术的司马懿也深知目前是韬光养晦、隐忍谨慎的必要时机,也就竭尽自己的智慧与博弈能力与曹操周旋,而曹操死后曹丕即位,司马懿才得以长出一口气,但他真正的战斗现在才开始。
一朝夺权
曹操死后,司马懿也从未放松,继续兢兢业业为大魏献出自己的光和热,从五路伐蜀,再到千里奔袭孟达,再到对阵诸葛亮,再到破灭公孙渊,两次击退东吴......司马懿可谓尽心尽力,而在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中逐渐提升自己在朝中的声望,而此时曹魏政权已经换了人,文帝曹丕四十驾崩,明帝曹叡大限三十五,也即将走向人生的终结,此时在孙资和刘放的劝谏下,曹叡决心让司马懿担任托孤大臣,与曹爽一起总领朝政。但是曹叡撒手人寰之后,年幼的曹芳称帝,曹爽趁此机会打压司马懿,司马懿则诱敌示弱,两年后,在明帝的皇陵,司马懿露出了天狼锋锐的尖牙,发动后世著名的高平陵兵变,诛杀曹爽及其党羽,彻底掌握了魏国的大权,从而最终为晋朝统一三国奠定了基础,而这时,司马懿已经七十岁了。
▲空城计
也许有人认为曹操没有杀掉司马懿是他一生的最大失误,因为自己辛苦打下来的江山都给未来的晋朝作了嫁衣裳;但是,其实曹操不杀司马懿才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功,因为司马懿的存在,魏国得以在数十年间西线蜀汉战场站稳脚跟,在东线上定辽东下据东吴,如此种种战绩都是司马懿的不世之功。
也许司马懿诛灭曹爽完全是为了自保,也许司马懿早已暗中有所行动,发动高平陵事变是顺理成章。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曹操、曹丕以及曹叡时期,司马懿的所作所为完全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忠臣,即使天狼有吞天之力,但是此力却为大魏社稷。不妨设想,倘若曹丕或者曹叡中的任何一位能够活得更长一些,活过几十年,那么司马懿的传记很可能会在《三国志·魏书》中单开一章,并对他予以盛赞,而不是《晋书·宣帝纪》了。
▲高平陵事变剧照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后世之人研究那段历史,只能通过《三国志》、《晋书》以及一些其他史书上面冰冷的文字,加以大胆而符合常理的想象,来重现两位枭雄那段恩怨情仇的历史。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更加疯狂,野心显露无遗,对曹氏宗族进行了更大的迫害,大行废立之事,废曹芳,杀曹髦,最后废掉曹央开创晋朝,司马氏家族的作为几乎和昔日东汉末年曹操及其子曹丕对汉室的所作所为完全相同,这也算是一种天道轮回了吧。
▲司马懿及其子司马师和司马昭
可以想象,曹操若与司马懿在黄泉下相见,曹操可能会抱头痛哭,大为后悔,对司马懿极度仇恨;但也有另一种可能性,就是一种淡然的微笑,坦然接纳这一切,为何?因为曹操的儿子曹丕和孙子曹叡早已先于司马懿下黄泉,可能给曹操讲述了司马懿的全部故事,那时,曹操也许更加倾向于,当年自己不杀司马懿纵虎归山,数十年后司马懿大权在握直至颠覆大魏统治,更像是一种命运的安排吧。或许这也是一种天意:司马懿,实际上是汉朝皇室派来的复仇使者,但是历史是如此多变,这种事情就让它随流水长逝吧。
▲晋武帝司马炎
总之,曹操或许是出于对司马懿背后势力的忌惮没有除掉他,也或许是念在司马防的知遇之恩上没有痛下杀手,也有可能是司马懿自身的谨小慎微加上曹丕的求情让曹操放下了杀心,留他一条生路,或是曹操出于其他战略层面的考虑让他缓下杀手......如此种种原因皆有可能,但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司马懿尽心尽力辅佐三代曹氏皇族,也算是仁至义尽了,如果他为了大魏流尽最后一滴血,那就是如同邻国诸葛丞相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千古流芳的结局;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并没有把这种忠心持续下去,而是在被曹爽压迫之时,采取最强硬的应对方式,而事在人为,经此一举控制曹魏大权,也算是理所应当。因此,司马懿不能算是一位忠臣,但他是真正的枭雄。
▲司马懿
数十载隐忍不发蓄积实力,一朝夕兴变理政权倾天下,司马懿的人生不可谓不精彩。而天下大势常轮回,魏国气数恐为尽,曹操当年看似纵虎归山,使得司马懿夺权专政的行为,却使得历史上荡出浓墨重彩的一笔。曹操放下了杀心,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保全了自己的盛世,从而成就了司马懿这样的一代枭雄;而司马懿也善于抓住机会,一鸣惊人,在纷繁史册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因此,曹操不杀司马懿,或许是命中注定的安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