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智计有一项真能称上三国谋士第一
贾诩智计有一项真能称上三国谋士第一
贾诩是三国著名谋士,有人说他是三国智计第一,也有人说他是三国毒士第一,如果抛开这些极端的说法,他对人性的认识还是非常深刻的。也可以说,这一点在三国谋士当中少有人能及。
(贾诩图片来源于网络)
早期的贾诩有片言乱长安的恶行,这也让他有了毒士的名声。不知道他是不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他在“帮助皇帝出逃和护佑大臣”方面出了不少力。等到皇帝脱离了李傕等军阀的控制,贾诩交还了皇帝封给他的官印绶带,跑到将军段煨那儿当谋士去了。
从日后贾诩对人和事的看法中可以看出,皇帝并不是一点儿没有用,段煨并不会成大事,在皇帝身边,肯定要比在一个将军身边有前途,那贾诩为什么要离开皇帝呢?这就是贾诩对人性的了解。这个时候的汉献帝,在大部分人眼里已经是一个“弃物”,他是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恢复汉朝权力的,他所以还有点儿用,是因为他有一个皇帝的身份。汉朝廷要想恢复办公,都必须要依靠一个有实力的人,而这个有实力的人是不会用一班跟着逃亡的汉朝旧臣的。尤其是贾诩,人家可不管你是保护国皇帝还是大臣,你就是乱长安的始作俑者,凭着一条人家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要了你的脑袋。所以你看,贾诩最初选择依附的对象,无论是段煨还是张绣,都是董卓的旧部,只有这些人才是一根绳上的蚂蚱。
贾诩到了段煨这儿,段煨非常高兴,很显然,凭贾诩的名声,是能够给他增加声望的。不过,这个高兴只是表面现象,在他的内心里却是非常不安,总害怕贾诩夺走了自己的这部分兵士。段煨知道自己盖不住贾诩,贾诩也知道段煨终不能容留自己,就在为自己找下一家,这个下家就是住在荆州南阳的张绣。贾诩暗地里联络张绣,张绣也派人前来迎接贾诩。
贾诩将要走,有人对贾诩说:“段将军对你这么好,你为什么还要离开呢?”后面一番话,就可以看出贾诩对于人性的深刻认识。贾诩说:“段煨这个人生性多疑,有忌惮我的意思,所以他对待我虽然礼数周到封赏厚重,但我却不能够依赖,时间久了是会被他谋害的。所以,我离开他,他反而会很高兴。他还希望我在外为他结交强大的支援,必定会厚待我的妻室儿女。张绣那儿没有人为他设谋作主,也愿意得到我贾诩。这样,我的家室和自身都能保全了。”
在这儿先不说张绣,贾诩对段煨以及这类人可谓是看得透透的。生性多疑的人对人多的是猜疑,少的是信任,但因为某种原因还需要这个人,则会给予某种补偿,关键在于受利者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段煨和贾诩原本都是董卓集团的人,贾诩名气大智计高,如果由他来接手段煨的部众当不会有多大阻力。贾诩不会向这方面想,段煨的部众也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但谁都不能保证段煨不猜疑。因为我们不能按照常理来看待段煨,他就是一个军阀,而且是一个不大的还是猜疑心很重的军阀。没有雄才大略还要保住既得利益,在这样的人手下待着,那一个能放开手脚做事?所以,贾诩要走,到一个原本是一个集团的人手下,虽然小利益不一致,但大范围还是一路人的另一个将军手下,段煨是乐意接受的。一个担心被篡权,一个需要这样一个人,所以这边会礼送,那边会礼迎,可谓是皆大欢喜。
到了张绣这儿,张绣对贾诩执的是子孙的礼数,段煨也果然很好的照顾了贾诩的妻子儿女。在张绣这儿,贾诩来到了人生最重要的一个关口,那就是不顾袁绍的拉拢,带着张绣投降了曹操。可以说,这也是贾诩最能体现对人性认识的高光时刻。
当时正处官渡之战,袁绍派使者前来招降同时还给贾诩来了一封书信。事情的结果是,贾诩直接赶走了袁绍的使者,还说了绝情的话,连一点后路都不给张绣留。张绣是既吃惊又茫然,直接问出了“我们该归往何处”这样的话。当贾诩说出归曹操时,张绣的疑虑是更加重了,说:“袁绍强大而曹操弱小,我们曾经与曹操有仇,这样能行吗?”贾诩说了三条理由,后两条就是针对张绣疑惑所说的。在贾诩看来,袁绍强大,我们这点儿兵力他根本就看不上,正因为曹操兵众弱小,他才会很看重我们。你看,本来是一种强弱关系,一般人可能只需要做加减法就可以了,但到了贾诩这儿,就成了在人心里的分量了。关于和曹操有仇这件事,贾诩是这样说的:“凡是要成就霸业有王者之志的人,本来就应当释去私怨,用以在四海之内显示威德”。归降曹操,正好给了曹操显示这样威德的机会。在这儿,所谓的王者之志也是一种人性。那么,难道说袁绍就没有王者之志吗?这倒也不是。袁绍的大业只是个人的私利而不是霸王之业,用贾诩的话说就是:“连兄弟都不能相容,还能容得下天下的国士吗?”曹操就能容得下天下国士吗?贾诩认为能,因为他在侍奉天子。一个在侍奉天子,一个容不下自家兄弟,这就是不同的人性。
其实,有一件事可能大家不太注意,那就是官渡之战贾诩的计策。曹操为什么不能取胜,在贾诩看来,那就是顾虑太多,没有大胆出兵。曹操和袁绍想比,始终处于以少敌多的处境,这恐怕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改变的。因此贾诩建议,找准机会,大胆出击,战事很快就会结束。果然,当火烧袁绍乌巢粮仓之后,曹操马上对袁绍三十里营寨进行攻击,袁绍大溃败,曹操获胜。看官渡之战,曹操早期就有解白马围的胜利,而中期为什么就很被动呢?这就是“顾安全”,也就是顾虑太多。曹操不能不有所顾虑,因为这些顾虑,就把自己的手脚束缚住了。现在说奇袭乌巢粮仓,敢不敢相信许攸是真心来投降?即便是相信许攸,当时诸侯会不会自己亲率军队前往?这样一看,贾诩在官渡之战似乎并没有出什么战计,但他那个“顾万全”正是从人性的方面指出了曹操不能获胜的关键,一个“必决其机”,让曹操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机会。
贾诩在曹操阵营所献战计不多,这或许与曹营中智谋之士太多有关,所以感觉他往往不是主动说话,多少有点儿等人问的意味。所以要说,不管是军计还是政计,贾诩对人性的分析和把握特点十分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