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大刀珍藏20年,有人出价300万不舍得卖,听到报价他崩溃了

持宝人张老汉(化名)20年前在延安石门镇收古董,在一个祖上是“武状元”的家里,花了300元钱,买了一把七星青龙偃月刀。

这刀一买回来,瞬间引爆了他的朋友圈,“当时就有人出1万元,我没舍得卖”。此后,在他持有这把大刀的20年间,前前后后有10多家拍卖行找到他。“他们当中最高出价300万,我都没舍得卖。”他骄傲地说。

记者:我看这个刀口上面有崩纹,豁豁牙牙的,以前是砍过什么东西吗?

张老汉:这个可能是实用战刀,这个崩口应该是战斗时留下的。

记者:你自己觉得它是什么年代的?

张老汉:我觉得应该是明代的,官造的,级别很高。

专家:有拍卖行出300万,都没卖?

张老汉:对呀。

专家走到大刀展台前,仔细研究了一下,然后如此解说到:

这个刀口崩过,而且呈现波浪形状,说明这把刀,刀刃很软,这个绝对是不符合官造特点的。你想呀,如果给皇上做的刀,这个刀刃一砍都一浪一浪的,那可能制刀的人,人头都要落地的。

大家都知道,从春秋战国起,中国就出现了铁兵器,并在汉代开始被广泛使用。一把好的铁兵器、刀剑,首要条件就是刀刃要锋利,还要具备韧性,所以刀口的崩口可以出现,但是刀刃部位是不能起波浪的,一定不能软,软就成铁了,就不能叫做“钢刀”。

其实,早期铁兵器的制作工艺较差,在生铁不断捶打、加热过程中,经过百炼,其中的杂质就会慢慢析出,再用炭加热的过程中,又实现了渗炭的过程,这就起到了一个钢化的作用。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出现了叠打,一块生铁、一块熟铁叠在一起,经过反复的折叠、百炼,这时候打出来的刀剑会增加其刚性、韧性。

所以,这把刀最起码从实战优良方面,基本条件是不够的。它不是官造的。但是,从刀上的龙首特点来看,它又是清代偏晚期的龙首特征。

所以,我们通过这把刀整体的工艺特征,以及它各个部位的老化痕迹,可以充分证明,这是一把老的龙吞刀。虽然它有年份,但是因为它制作工艺粗糙,属于一把民间的普品,刀身上面施以七星工艺,中间星嵌红铜,七星连线是错金工艺,这是它装饰工艺上比好的一点。

听了现场专家的解说,现场资深行家最高标出了1.8万的价格。

看到行家的报价,张老汉有点崩溃,1.8万的价格跟他的预期落差实在太大。珍藏多年的宝刀,最后让他失望了。“早知道还不如卖了呢!”

举报 分享 2022-02-16 09:44:31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