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朱标落水侍卫救起后,朱元璋看到侍卫的衣服,却下令杀了他们

康熙皇帝曾说:“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纬武经文,统一方夏,凡其制度,准今酌古,咸极周详,非独后代莫能越其范围,即汉唐宋诸君诚有所未及也。”从言语之中可以看出,康熙概括了朱元璋的一生,认为他是文治武功,并且非常肯定朱元璋所制定的条理章程,唯一没有提的就是朱元璋晚年残酷的倾轧手段。

朱元璋晚年时把多疑发挥到了极致,为了达到集权的目的,他实行重典治国,“胡蓝之狱”几乎将明初的开国功臣诛杀殆尽,受株连被杀者有45000余人,可见他统治手段之血腥与残酷,杀人对他来说已是常态。太子朱标落水,侍卫救起朱标后,朱元璋看到侍卫的衣服,直言杀了他们,这又是为何呢?

中年得子精心培养

朱元璋是一个白手起家的皇帝,从小家中异常穷苦,父母与兄嫂都是饿死并且死无葬身之地,后来靠人救济才把亲人安葬,之后他先出家后乞讨,直到郭子兴起义他才有了盼头,凭借着武力值屡立战功,又娶得郭子兴养女马氏为妻,地位见涨,在各个军阀征战中,朱元璋逐渐成了气候。

攻打集庆时,朱元璋的长子朱标出生,这时候朱元璋已经27岁,在那个年代来讲可谓是中年得子,欣喜之余还在一座山上刻字留念“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可见他对朱标的喜爱。当朱标五岁时,朱元璋便找到当时的知名“教授”宋濂担任朱标的老师,接受正规儒家教育。

儒家思想讲究仁义礼智信,朱标从小就养成了仁慈宽厚的性格,对待弟弟们也是非常的疼爱,每当弟弟们犯错时,朱标都会给弟弟们求情,以至于弟弟们都把他当作了“保护伞”,同时朱标在皇子们中的威信也是最高。

外出征战太子监国

朱标有这样的表现,朱元璋非常满意,身为嫡子朱元璋有意把他培养成接班人,便和他说“观察百姓的生业以知衣食艰难,体察民情的好恶以知风俗美恶”再三的叮嘱朱标“古人用心仁厚如此,儿念之。”而朱标也是按照朱元璋培养的方向发展,并且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

朱元璋称帝后,立朱标为太子,此时天下还未统一,朱元璋继续率兵出征,太子朱标留守首都南京。此时的朱标温文儒雅、慈仁殷勤、虚心求学,颇具儒者风范,身边又有李善长、徐达、常遇春辅佐,意在朱元璋外出征战期间,由太子监国、方便各将军丞相辅佐。

有了这些名师、名臣的指点,朱标俨然一位准帝王的形象,而且朱元璋还言传身教地告诉朱标,说自己打下江山的不易,让他好好珍惜,多多了解民生,知道百姓的疾苦,不要安于享乐,还向朱标讲解为君之道,让朱标向他学习,才能保得住天下。只是随着朱标的成长,父子二人的执政观念发生了强烈的变化。

父子争执劝人向善

朱元璋到了晚年,在处理很多政务时代有很强烈的主观色彩,甚至可以说是“臆想症”,总是害怕别人会谋反,天天看着这个、防着那个,对待开国功臣绝不心慈手软,但凡哪个被揭露出罪行出来,轻则废、重则杀,“胡蓝之狱”四万多的人头落地,可见他的血腥而又残酷的政治手段。

对此朱标感到非常不满,父子二人由父慈子孝变成了鸡飞狗跳,对于朱标的劝人向善,朱元璋置若罔闻,并且还给朱标举例说明:朱元璋拿了一根带刺的棘杖扔在了地上,告诉他,这些大臣就如同这杖上的刺,我替你拔干净了,你拿着的时候才会不被刺扎,才会顺手。

对此朱标并不认同,同时反驳:“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意思是说,有什么样的皇帝就会有什么样的大臣,朱元璋听了之后勃然大怒,抡起椅子就追打这个不孝子,这时朱标故意把藏在怀中的马皇后画像掉了出来,朱元璋看到画像后,想到之前马皇后曾背他逃过一劫,便不忍心再伤害朱标,朱标这才侥幸逃脱。

意趣不合难行其道

朱标虽然一直劝父皇朱元璋杀人太多,恐怕会伤了和气,但朱元璋依旧是一意孤行,甚至连朱标格外敬重的老师宋濂也没放过。当时宋濂的孙子宋慎被牵扯进胡惟庸案中,导致宋濂一家遭祸,宋慎与宋濂其次子宋璲都坐法死,宋濂已经告老还乡,朱元璋执意要处死宋濂。

朱标知道后力保宋濂,朱元璋杀了那么多人哪还在乎一个已经退休的老头子,执意要杀,并且告诉朱标:“等你做了皇上,再来赦免他吧!”朱标一看劝说不了父皇,便又生一计,想用性命要挟保住老师宋濂的性命,他跑出宫殿冲着湖水一跃而下,用自杀来表达自己的抗议。

太子跳水这还了得,一帮侍卫急忙下水去救太子,当朱元璋赶到时,朱标已经被救起,朱元璋看着浑身湿漉漉的太子气得有火没处撒,这时候他看到落汤鸡一般的侍卫们,有的衣服穿戴整齐,有的则脱去了鞋袜和佩饰,于是朱元璋说:“把那些衣衫不整的杀了!”

朱标一看父皇又动了杀念,侍卫本来救他有功,怎么还惹来杀身之祸,质问朱元璋给个说法,朱元璋则说:那些穿戴整齐的会不顾一切保护你,而那些衣衫不整的则会心存杂念,随时会为了利益而牺牲掉你的性命。朱标听后倍感无语,为此他还生了一场大病。

在处理政务上,父子二人明显的意趣不合,而朱标也难行其道,他做不到父亲那样的残忍与决绝,朱标虽然救下了老师宋濂的性命,但自己却很受伤,所以年纪轻轻的,承受不住这种精神摧残的压力而病死。朱标死后朱元璋痛哭不已,但他只能面对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人间惨剧。

小结

都说伴君如伴虎,朱元璋更是一位多疑残忍的暴君,为达统治目的而不择手段,用成千上万人的性命来铺平自己的皇帝之路。他是好心想为儿子留下一个没有任何后顾之忧的天下,结果却适得其反,不但没了儿子,就连孙子继位之后都让四子朱棣篡位坐了皇帝,这也是他始料未及的事情。

朱元璋多疑暴戾、儿子朱标却仁慈宽厚,他精心培养之下是想让儿子成为一位明君,而他自己却成为了一个“双标男”,过于主观的判断似乎患了被害妄想症,只是他杀戮再多、算计再多,明朝的皇位最终还是有了变动,并没有按照他的意愿去发展。

参考资料:《清实录康熙朝实录》《明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举报 分享 2022-02-09 09:36:45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