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大封功臣,唯独张良只要一个小小留侯,因为他已经知道了下场
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这位大佬兑现了先前的诺言,封了韩信为楚王,彭越为梁王。受封的韩信和彭越联合原来燕王臧荼、赵王张敖以及长沙王吴芮共同上书刘邦,请他即位称帝。
这种事情刘邦心中当然想了,可是不能表现得太过于急切,因为会显得自己很没有身份,所以一定要假意推脱一下,诸位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们都不傻,当然知道自己老大这是在谦虚一下,所以韩信等人接着劝说,意思是刘邦老大虽然身为一介平民小吏,出身一般,但是带着大家推翻了暴秦,让天下百姓有了活路,称帝是众望所归啊。刘邦顺水推舟地说,既然你们大家都这样看,觉得有利于天下吏民,那就按你们说的办吧。
之后刘邦定都长安,建立大汉政权,开国第一件事,当然大封功臣,所有跟随刘邦打天下的文武百官皆得到了封赏,但是到了军师张良这里,却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意外,刘邦原本想封张良为国公爵位,来表彰他在整个过程中,一步步帮助刘邦,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如此巨大的功劳,让刘邦想把张良留在自己身边,一来经常询问他治国之法,二来这么优秀到逆天的人才,怎么可能放出去呢?万一跟了别人反水怎么办?所以留在身边监视起来方便。
可没想到的是,在册封张良之时,刘邦告诉这位聪明人,你可以在齐国境内任意选一处三万户的地方作为封地。瞧瞧这气魄,任意一个地方,刘邦果然是舍得大价钱,明白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的道理。可没想到张良对刘邦笑了笑,说,“当初臣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相遇,这是上天把臣送给陛下。臣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邑,就请陛下封臣于留,来纪念这一番的君臣遇合吧。”刘邦听完既是费解又是感动,多好的一个人呀,什么都不要,就要一个侯位留作纪念,名字还是我们相识的地方。于是就封张良为留侯。
按理说张良在所有功臣中,立下的功劳不说是最大,但也绝对可以排在前三,前后数年如一日得为刘邦掏心掏肺,这样一个有大功之臣,在皇帝给你封赏的时候,你却什么都不要,只要一个虚职,而且还留在皇帝身边哪也不去。
因为张良这个人太聪明了,他自小生活在韩国贵胄家庭,进出韩国王宫也是轻而易举,所以他在看过太多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事情,而且在下邳隐居之时,收到了兵法大家黄石公的指点,他知道到最后如果自己要了这些东西,到最后会被刘邦杀害。
所以要想活到最后,就要知道和光同尘的道理,在适当的时候退下来,给人一种万事不争的形象,王翦就是出于同样的道理才能在性格多疑的嬴政手下活到最后。不过当了皇帝的人,性格多疑好像是种通病。
而臧荼、张敖、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王先后被废杀,英布还起兵反了,刘邦抱病亲征才平了他。不仅如此,他还对萧何起了疑心。逼得他设法自污声名以绎帝之疑,最后也差点不得善终。其逝前还打算杀了忠直的樊哙,因他同是吕氏之婿,担心他助吕作乱。后因陈平的保护及刘邦驾崩才躲过一劫。
张良张子房不愧是汉初三杰之一,靠着自己的智商活到了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