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专权太监可以随便废立皇帝,为何到了明朝,专权太监皇帝说杀就杀?
不同于唐朝藩镇割据下,武将专权导致权力失衡。
中央集权日益加强的明朝,皇帝拥有绝对不可动摇的地位。
一句话
太监之所以权倾天下,那是皇帝默许或者认可的
但凡皇帝要动手,分分钟手起刀落,让你人头落地!
明朝太监之所以达不到废立皇帝的级别,因为两点
1.太监是皇帝的合法代言人,但不是实际控制人
2.大明宦官的传统,也可以说是人人默许的规矩——只专权,不夺权
我们来看看哪些有名的宦官的下场就好了
因为他们都缺乏一个掌权太监的必要素质,虽然不尽相同
要说明朝最有可能颠覆皇权的太监,非魏忠贤莫属
天启年间,在天才木匠兼弱智儿童的放纵下,魏忠贤结党营私,阉党一度达到了号令天下的地步,魏忠贤不仅称九千岁,各地还纷纷修建祠堂,俨然是当朝皇帝
奈何天启倒台,意欲再次控制皇帝的魏忠贤算盘打错,崇祯继位两年,就把权倾天下的魏忠贤给收拾了
到了最后一刻魏忠贤仍然有机会一夺天下,但他选择了放下一切,但为富家翁足矣
至于到他辞官回乡之时,他还有专门隶属于自己的9000亲卫
由此可见,魏忠贤缺乏的是——勇气
要说明朝最为可恨的太监,那必然是王振无疑
忽悠明英宗亲征的是他,带领二十万精锐部队到处瞎晃悠的也是他,包括最后跳进瓦剌伏击圈导致全军覆没的还是他
死于万军之中的王振,可谓是死有应得
但是,我们不得不倒吸一口气,王振的权力和胆子未免也太大了!!!
明英宗朱祁镇对于这个太监是无比的信任,所以御驾亲征,携带大量文臣武将都是王振的主意
包括行军打仗,所有的计划和决定都是由此人一手制定
看起来,他真的就像是这个国家的领导人一样的存在,朱祁镇仿佛就是他手中的印玺,只要他想做,找朱祁镇点个头同意就可以了
土木堡一役,二十万明军精锐毁于一旦,王振也死于愤怒的文武百官之首。但明朝却遭受了重创和巨大的损失
不但部队损失殆尽,连皇帝都给人掳掠到漠北,国家耻辱啊!!!
反观王振,在大军节节陷入危难,大臣名将纷纷上奏预警之时,仍能掌控朱祁镇的决定,可见王振的地位和驭人能力是多么的高
只是,如果他把精力放在培植党羽,渗透军队而不是横刀立马上,或许......
由此可见,王振最缺乏的是——水平
而提到最富有的太监,那非八虎之首刘瑾莫属
刘瑾是明朝历史上有记载的意图谋反的大太监,虽然更多人知道他是因为他有钱
据说某国外媒体进行排行,中国古代最有钱的人之中,刘瑾就光荣上榜,与和珅处于一个档次,可见刘瑾的捞钱能力
金二十四万锭又五万七千八百两,元宝五百万锭,银八百万又一百五十八万三千六百两,宝石二斗,金甲二,金钩三千,玉带四千一百六十二束,狮蛮带二束,金银汤五百,蠎衣四百七十袭,牙牌二匮,穿宫牌五百,金牌三,衮袍四,八爪金龙盔甲三千,玉琴一,玉珤印一颗。以上金共一千二百五万七千八百两,银共二万五千九百五十八万三千六百两
这是记载,总计的话大约黄金250万两,白银5000万两,其他珍宝古玩细软不计其数
朱厚照听闻此事,特意前来大饱眼福。在一把刘瑾生前常用的扇子中,还发现了暗器。朱厚照拿着扇子,感叹自己是杀对了人
只是,刘瑾真的是因为蓄意谋反而被杀的吗?
其实刘瑾根本就没有谋反的动机和时机
首先是动机
朱厚照很会玩,也不太愿意勤政,事实上他的日子是很滋润的。刘瑾的小日子真的是过得相当不错,不仅有吃有喝而且老大还不管事
自己开开心心当个老二不是蛮好的嘛!
要说时机那更没有可能性了
朱厚照虽然贪玩,但是英武善战,一个小小的刘瑾,除非你搞个独门暗器暗杀朱厚照,要想通过对军队的掌控完成对朱厚照的颠覆,根本是天方夜谭
因而,刘瑾是被诬陷为谋反,过程不表。就算是他要谋反,理论上成功的几率也太低
由此可见,刘瑾最缺乏的是——条件
唐朝宦官一手遮天是因为政治制度的问题,藩镇割据下,皇帝无实权受节制。
明朝宦官专政十分普遍,但却是皇帝说了算,他们只是代言人
就算是有一定的几率进行皇权颠覆
也缺少了必要的——勇气、水平、条件
也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存在即为合理,不同时代应当分开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