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一生铁面无私,得罪了那么多朝廷奸臣,为何没有遭到报复?
要说到在中国历史上,谁能作为清官的代表,我认为铁面无私的包拯绝对有资格。包拯出身普通家庭,从小热爱学习,经过他不懈的努力,29岁时考中进士出任建昌县知县。后来双亲年老,孝顺的包拯不得不辞职回家照顾二老,直到他们相继去世后,才继续走上他的官衙之路。
各代王朝贪官污吏层出不穷,但在宋朝宋仁宗当政的那个年代中,这种现象却异常的少,这一切要归功于包拯的勇于举报。当时包拯出任端州的知府,当地盛产端砚,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不少数量。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包拯适应后,立马下令每年生产的端砚不能超过进贡的数量。因为之前的几任知府为了拍马屁,经常进贡十几倍的端砚给朝廷官员,这样一来,百姓的工作量就会增加,并造成民不聊生的社会风气。
包拯此举就好像是百姓们的福音,大家对这个新官的好感大大提高。在包拯任职期间,解决了无数民事纠纷、治理当地恶霸、并平反了很多冤案,于是被调到了中央当官。尽管不断升职,权力越来越大,包拯那颗清正廉洁的心始终不受影响,对他来说,每一次升官就意味着他为民除害的责任越大。
后宫中的张贵妃是宋仁宗最喜欢的嫔妃之一,在她暗地操作下,她的伯父张尧佐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成了三司使,也就是最高财政长官。论他的能力可以用“平庸”二字形容,大家也深知张尧佐是张贵妃的人,对于他如火箭般的升职,敢想不敢言。
包拯不畏权贵,成为第一个进谏的人,有了出头鸟,不少官员也站了出来一同抨击。不料,张尧佐的官位不降反升,潜意思说明张尧佐是皇上保护的人。但包拯仍然不放弃,先后六次弹劾,其中有次言论激动,将唾沫星子喷到宋仁宗脸上,所幸没有追究此事。
最终张尧佐在众臣给予的压力下,无条件辞了一些职务,才平息这场争斗。此事我们可以得知包拯的执着与无私,他在位时还弹劾了三十余名重臣,因此官场上出现了“包弹”等词语形容包拯。
其一:遇到了一个好君主,宋仁宗是个重文轻武的人,对名臣庇护有加,对包拯更是“特别照顾”。宋仁宗在位期间广纳谏言、勤俭律己,民间繁荣昌盛。要没有他的保护,包拯那些充满正义感的举动,都够他死好几回了。
其二:包拯一生光明磊落,没有一丝污点,造成了敌人无从下手的情况。毕竟包拯权高望重,没有一个正当理由,是不可能轻易除掉的。
其三:包拯从政后,为了杜绝亲朋好友的贿赂,他从不主动维持关系。在朝中,包拯也从不拉帮结派,与人交往中从不随意示好。除了他的家人,就没有人能够威胁到他了,所以要报复的人根本找不到人选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