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秦国政坛20余年的商鞅,为何会栽在刚继位的秦惠文王手里?
文|飞鱼说史
秦孝公薨,子惠文王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之,商君亡之魏,魏人不受,复内之秦,商君乃与其徒之商於,发兵北击郑,秦人攻商君,杀之,车裂以徇,尽灭其家。——《资治通鉴》
对历史来说,商鞅无疑是个复杂的“巨人”。
关于他的评价,自然也褒贬不一,东汉班固认为,秦孝公任用商鞅,而使秦国东强于诸侯,而西汉贾谊却认为,商鞅违背了礼义,抛弃了伦理,破坏了秦俗。
那么商鞅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战国时期的地图
每个人心中其实都有自己的评价,但可以肯定的是,商鞅绝不是没有任何缺点的“圣人”,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也只是西汉刘歆“一家之言”的过度褒扬罢了。
商鞅是和秦国无法分割的一个整体,商鞅强大了秦国,秦国亦成就了商鞅,那么一生都志在强秦的商鞅,为何最终却起兵反秦?其实商鞅是被逼的,面对生命之忧,岂能束手就擒?
但纵横秦国政坛20余年的商鞅,为何会栽在刚继位的秦惠文王手里,难道权臣再“牛”,终究只是为君主打工之人?
战国时期国君和臣子
本篇飞鱼就来说说商鞅是如何走向穷途末路的。
商鞅自公元前359年在秦国开始变法,到公元前338年兵败身死,可以说整整在秦国政坛只手遮天20余年,这期间,秦人只知有商鞅,而不知有秦公,足见商鞅在秦国的权力之大。
但商鞅变法的道路并不顺当,为了震慑秦人,商鞅曾在渭水河岸一次砍杀触犯秦国新法的几百人,导致渭水都被染红了,这也是后世商鞅被评价为“酷吏”的原因,《资治通鉴》记载: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沦囚,渭水尽赤,为相十年,人多怨之。
商鞅
不过自古变法之行,流血事件似乎无可避免,商鞅虽法令严酷,但也是符合那个时代历史发展的,毕竟国家的强大,与民众不可分割,法的约束,才能集国家之力,与诸侯争战。
商鞅亦非愚人,他自然知晓自己已经得罪了秦国的权贵,所以商鞅出行,必“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车而趋”,意思是说商鞅没有保镖是不会出行的,并且保护的力度还必须是“一级戒备”,所谓“一物不具,君固不出”。
商鞅刑罚秦国旧贵族,其实是为自己树威的一种手段,毕竟他作为一个“外国人”,民风淳朴的老秦人,怎么会轻易认可他呢,所以他要借贵族的“脸”,强化自己的“权”。
而被商鞅盯上的是公子虔,他是秦孝公的亲哥哥,也是太子嬴驷的老师,名副其实的皇亲国戚外加太子太傅,当嬴驷以身试法,而不能加罪的时候,商鞅就割掉了公子虔的鼻子,这样一来,民众对商鞅以及商鞅的法令,则言听计从。
战国时期的将军
此外,商鞅为了取信以民,还效仿吴起治理西河时候的手段,来了一次南门立木的故事,你肯呢个会说徙木立信不是商鞅发明的吗,当然不是,吴起在改革军制时,就已经采用了这招,这件事被记载在《韩非子》中。
那为何一根木头,却能让官府取信于民呢,这还是源自老秦人的淳朴民风,赢得了百姓信任,在施以严酷的法令,商鞅采取的措施,在今天看来,就是萝卜加大棒,只不过商鞅给的大棒远远多于给的萝卜。
秦孝公的死,对于商鞅来说就是末日的到来,因为他的身后在无人庇护,赵良曾劝过商鞅,适时隐退,可是商鞅太过贪恋权贵,不舍得放手,秦惠文王刚刚继位,公子虔和一帮守旧贵族立即就跳出来,诬告商鞅谋反,于是秦惠文王下令捉拿商鞅。
商鞅一看形势不妙啊,立即逃跑,本来想逃往魏国,但是因为商鞅坑骗过公子卯,魏人来了个不接纳,商鞅只好逃回了自己的封地,虽然商淤之地是商鞅的私有财产,可毕竟还是秦国的土地,商鞅觉得还是不妥,于是起兵反秦。
战国时期的战争场面
结果商鞅兵败被杀,尸身被车裂,商鞅全族亦被屠戮,在秦国叱诧风云几十年的商君,最后却落得如此下场,着实可悲又可叹。
所以说,商鞅的起兵反秦也是无奈之举,困兽还会挣扎,更何况强如商君者,又怎会束手就擒,一边舍不得权利,一边又惧失去性命,这才是现实中的商鞅。
那么纵横秦国政坛20余年的商鞅,为何会栽在刚继位的秦惠文王手里?按理来说,商鞅把控秦国几十年,手里面哪能没有点资本,刚继位的毛头小伙子,怎么突然间就变成豺狼了呢?
其实最根本的诱因还是出在了商鞅变法的法令之上,商鞅的变法内容,其实就一个中心,那就是加强君主专制和集权,说白了他的这套法令,是让国家为君主服务的,大臣只不过是君主手中的棋子罢了。
自古变法者,不成功便成仁
也就是说,国家的权力,尤其是对军队的控制力,是牢牢被君主掌握在手里的,秦孝公死后,继位的秦惠文王立即就承袭了这种权力,所以即使位高权重如商君者,也不是刚继位的秦惠文王的对手。
不过,这其实也从侧面佐证了商鞅的“正”和“法”,“正”指的是商鞅在秦几十年,从未有过结党营私,“法”指的是商鞅这套法令正是封建君主进行专制所需要的。
在您看来,商鞅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呢?
参考文献:《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韩非子》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