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中出神入化的谋略,也不仅仅局限于武将高超的技艺,其实自信品味其中还有许多语言上的魅力,通过人物的对话及心理可以判断出此人的性格韬略,事实上语言的魅力在中国的历史上就从未“缺席”过。
说到三国中最能说的人,那肯定非舌战群儒的诸葛亮莫属,细细想来诸葛亮似乎还没在对话上让人占过便宜,而作为诸葛亮的“主公”,刘备显然对语言拿捏的也异常精准,什么样的场合该说什么话,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甚至是什么视乎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该说话都被其演绎的淋漓尽致。
比如说曹操杀吕布一事,曹操爱才人尽皆知,本身是不想杀了吕布的,但当时的刘备也在一旁,他是亲自尝试过吕布的勇猛无敌,生怕曹操得了吕布之后会成为他的“后患”,于是就曹操耳边吹了耳旁风,曹操立马下定决心将吕布杀了,从此也得了个“大耳贼”的名号,事后曹操也是后悔,可惜木已成舟。
刘备嘴皮子上的功夫在三国中绝对是数一数二的,但他并没有像诸葛亮那般滴水不漏,也有“失嘴”尴尬的时候,而且还不止一次。
众所周知的是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之后凡是都听他的,此时的诸葛亮还没崭露头角,张飞和关羽都看他很不爽,二人本身就是直性子,私下里就对刘备说他对诸葛亮好的实在是过头了,刘备却不管二人笑着回答:“我得孔明,如鱼得水,两位弟弟不必再说了。”
适逢夏侯淳带着十万精兵来袭,刘备赶紧找来关张二人商量:“现在情况紧急,你们二人谁可以出战?”,不料张飞突然来了一句:“各个何不使水去?”,其中的“水”指的自然是诸葛亮,刘备被呛的不轻,瞬间尴尬。
还有一次是在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时,他第一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住所,下马敲门时出来一个小孩,刘备当时就说道:“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
刘备啰啰嗦嗦一大堆,报出许多官名肯定有着他的目的,无非是想抬高自己的“身价”,毕竟乱世之中比他有势力的诸侯多了,诸葛亮不一定会“看得起”他,如此头衔一报,一般人自然会被唬住,谁曾想到诸葛亮不是一般人,连他身边的书童都不是一般人。
小孩立马回道:“我记不得许多名字!”,可想而知刘备心中是有多么的尴尬,换做是平常人可能都脸红了,可他刘备并非是一般人,即便有尴尬也不会表现的很明显,当即声音低了几分道:“你只说刘备来访。”
语言确实有其独特的魅力,不仅仅是在三国,现在亦然,诸位如果还有类似的事情也可在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