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中后期,赵氏家族的发展,离不开一个重要的人物
在晋国的后半程,有个至为关键的人物。他是赵氏的宗主,是法家的先行,是郡县制的推动者。赵氏的真正崛起即是从他开始,他便是赵鞅。
赵氏在晋国发展中期,即是在晋文公而后,已经在朝堂之中掌握重权,尤其是在晋灵公而后的赵盾,可以说是只手遮天,完全垄断了晋国朝堂,赵氏甚至在扶立晋国国君的问题上拥有绝对话语权。这即让赵氏产生怠慢情绪,赵氏子弟多在朝中控制着重要岗位,也为其他权卿们所不容,间接导致了下宫之难的发生。
而下宫之难后,实际上赵氏就只剩下了赵武。如果权卿们一致对外,就不是赵氏之幸。正是因为权卿们的纷争激烈,才导致颇有威望的赵氏又重新站到了晋国的权力中央。赵武受韩氏的扶持,后来又位列六卿。经过数年的耕耘,赵武又成为朝堂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赵氏又成为了晋国的重要权臣家族。
赵武而后是赵鞅,这个时期晋国依然处于六卿分权时代,只是形势已经有所婉转,比如赵氏与韩氏之间关系就较为稳固,基本上可以同仇敌忾,与六卿之间展开权力的明争暗斗。
赵鞅的时期并不等同于赵盾时代,赵盾时代六卿制度刚刚建立才几十年,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赵鞅时代则距离六卿制度建立已过百年,六卿皆自这种制度中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更是极力维护相互之间的平衡,以争取家族最大的利益。这个时期,是晋国国君力量直线衰减,而权卿力量极度膨胀的时代。赵鞅想要把持朝政,还不是那么容易。
比如赵鞅曾经在晋国筑“一鼓铁”刑书,推行的还是范宣子的制度,相当于把国家改革公开化了。在更早的时代里,国家改革不改革,都是权力中枢的几个人说了算,根本不可能公开,下面的人只是需要执行也就好了。而赵鞅的这个刑书,则是一次比郑国子产的改革更为彻底的改革。这场改革甚至让当时的空子也非常惊恐,认为赵鞅坏了规矩,赵氏家族会遭晋国权臣的反对。
赵鞅是个颇为作为的改革家,推行的“一鼓铁”不是形式主义,是要真的改革,真的做。赵鞅身先士卒,就在自己的封地疆域内推行了这些变革制度,甚至还探索推行郡县制度,推广了田亩制,免除减少了部分农民的赋税,承认了土地的私有制度,还提出了军功奖励制度,这些制度都成为后来众多诸侯纷纷效仿的变法模板。正是这种制度,让赵氏真正的强大起来,赵氏也发展出数座巨城,其中最为著名的则是赵氏的核心腹地晋阳城,甚至超越晋国都城的规模。
赵鞅的让天下人看到了赵氏的努力,更是看到了赵氏即将崛起的可能,因此天下人纷纷投奔赵氏。而赵鞅又是个很会礼贤下士的人物,身边有很多出名的人物,比如建设晋阳城的董安于和尹铎,还有相马的名士伯乐,还有鲁国的流亡重臣阳虎。尤其是最后这个阳虎,在鲁国跟孔子对抗过,被天下人称之为“善窃人国政”,都以为赵鞅收了这个阳虎,多半不能很好的控制,会导致赵氏衰败。结果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个被人视作窃人国政的阳虎,却多次为赵鞅出谋划策,让赵氏逐渐壮大起来。
当时的荀氏尚且强大,其中就有荀氏的智瑶,对赵氏的发展壮大非常不满,还联盟韩氏、魏氏共同进攻赵鞅的晋阳城,结果没有想到的是眼看晋阳城就要被攻破,赵鞅派出的说客张孟谈直接将韩、魏两家说服,本来跟荀氏结盟的韩、魏两家临阵倒戈,与赵鞅联合起来,对荀氏大军进行反攻,将荀氏力量完全歼灭并逐步蚕食了荀氏的疆域。此后赵、韩、魏三家独大格局,遂是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