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片造反,“武德充沛”的江南人给隋朝最后的回应

提到江南就想到“吴侬软语”“小桥流水”“才子佳人”?是时候看看江南的另一面了。

开皇八年(南陈祯明二年,588年)十二月,隋军兵分八路,集结于长江北岸各自的进攻发起地,拉开了渡江灭陈大战的序幕。次年正月二十日,隋将韩擒虎率军进入建康宫城,俘获藏身枯井的后主陈叔宝。正月二十二日,隋晋王杨广率部进入建康,以陈叔宝手书劝降长江上游还在抵抗的陈军。二月,宇文述自建康东进,扫荡吴、会(今江、浙地区)残余的抵抗势力。接着,岭南地区也在冼夫人的带领下,归附隋朝。至此,隋朝共得南方三十个州、一百个郡、四百个县。

军事征服固然容易,但要达到稳固统治并非易事,隋朝就一度玩脱了手。开皇十年十一月,江南叛乱的文书像雪片一样飞到长安。有司整理了相关叛乱奏报,大致有二十多股乱军:

"汪文进举兵称天子,势力盘踞于婺州、宣州一带;高智慧自称天子,以越州为中心,向南占据泉州及闽越地区;苏州沈氏也因风而起,沈玄懀(wèi)自称天子;朱莫问自称南徐州刺史,占据京口;鲍迁、顾世兴分别自称晋陵都督、晋陵太守,占据晋陵;叶略起兵割据于无锡;陆孟孙起兵割据于松江;顾子元起兵响应高智慧,在苏州一带活动;蔡道人自称大都督,听汪文进之旗号,据乐安县一带;李稜自称大都督,听高智慧之旗号,据南朝故都建康蒋山一带;吴兴沈氏沈雪、沈能起兵,活动于黟县、歙县一带;吴代华自称大都督,活动于饶州一带;吴兴沈孝彻自称大都督,活动于温州一带;杨宝英自称大都督,占据杭州;陶子定占据东阳;罗慧方占据吴州;陈正绪、萧思行活动于三吴诸郡;王国庆自称大都督,占据泉州;盛道延同样活动于泉州;李春自称大都督,活动于交州一带;王仲宣起兵,占据番禺一带。

这二十多股乱兵总体上有三个特点。

一是江南大族占了主导地位。隋灭陈时,韩擒虎进兵于建康一带,江南百姓纷纷到军前表示拥护,可见当时陈朝已经颇为不得人心。此时豪强造反,显然也不是为故陈招魂,而是为他们自己的利益而战斗。

二是叛乱范围很大——北至京口,东及大海,南及交州、广州,几乎遍及陈朝故地。这反映出江南人对隋朝的仇恨绝非偶然。

三是不带有反隋复陈之目的。除了高智慧、汪文进、沈玄懀三个野心较大的称了帝,其他人都没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大部分是随意起一个大都督之名号,以利于统军,有的甚至连旗号都没有,就是单纯的起兵反隋。但相同的是,他们没有利用故陈的旗帜。一些武装力量虽然声称奉汪文进、高智慧或是沈玄懀为主,但大多各霸一方,自为其政。

看似不堪一击的江南居然蕴藏着如此大的能量,隋文帝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好在他也是经过大阵仗的,十一月中旬即做出了部署:令晋王杨广卸去并州总管之任,星夜赶赴扬州任总管,统诸路军马;由内史令杨素为行军总管,率崔弘度、史万岁、来护儿、麦铁杖等人南下平叛。杨广时年二十二岁,之前久镇江都,并不具备指挥大军的能力。文帝之所以把他派到险地,是因为他与江南人士来往较多,特别是那位被文帝致书恐吓过的江南高僧智顗(yǐ),据说与杨广神交已久,派杨广去统管江南,大概更容易被南方人接受。这一任命表明文帝有采取绥抚政策的意向。军事方面还像平陈朝时那样,由大臣负责。

这次平叛之战,烈度可能及不上平陈之战,但平叛难度、战事复杂程度、涉及地域、乱军人数,都大大超过了平陈之战。

由于叛乱势力实在太多太乱,姑且以隋军诸路统兵将领为线索,梳理一下平叛的进程。

首先看杨素这边。杨素率军自扬子津渡江攻打京口,首先与三吴的乱军展开激战。由于江南乱军都是豪强各自为战,彼此并无战略战役上的协作与配合,是以力量弱小,根本抵挡不住隋军雷霆万钧般的攻击。杨素大军打破京口,擒杀朱莫问,随后又进兵晋陵、无锡,消灭顾世兴和叶略、沈玄懀,而后转兵进攻会稽一带。乱军的大股高智慧据守于浙江东岸,筑垒达百余里,战船布满江面,声势相当浩大。因江南人善水战,杨素暂时不敢强行渡江交战。来护儿是江都人,了解南人沿江作战的特点,他认为高智慧集重兵于江岸,后方必然空虚,因此请求率轻兵偷袭敌军后方。杨素采纳其建议,来护儿便以轻舟偷渡浙江,迂回到高智慧后方,突袭乱军大营,又顺风纵火,果然引起大乱。杨素趁机发兵猛攻,高智慧前后无法兼顾,临阵大溃,只好弃军而逃,乘舟入海,后又登陆据守于永嘉(今浙江温州一带),杨素穷追不舍,将高智慧再次打垮,迫使其逃入闽中。

浙东一带的汪文进、沈孝顷等彼此不相呼应,也都被杨素一一击破。杨素又进兵天台,逐县剿杀江南豪强的乱兵,经过百余战方才大致平定。闽越及岭南一带仍有乱军,杨素回京汇报战况后,再率大军,从浙东出海到泉州,消灭了一度非常强盛的王国庆势力,并将逃窜至此的高智慧一并擒获,后将高智慧斩于泉州。自此,江浙至闽中一带豪强慑于隋军的威力,纷纷前来归附。

晋王杨广到江都后,其部将郭衍领万人出兵京口,向西进攻扫荡江西(今安徽南部,因在长江南北段干流的西部,故称江西),大破黟县、歙县一带的豪强叛军。时任晋王府参军段达亦率军万余人进攻方、滁等州,又击破汪文进于宣州(今安徽宣城)。段达作战一贯比较软弱,后来人送绰号“段姥”,讥讽他像个老妈妈,此时他能所向无敌,除了因为隋军战斗力尚处于巅峰,还因为江南叛军的力量其实不是很强。

岭南方面,王仲宣起兵围攻广州,隋朝派去的广州总管韦洸引兵拒战,结果中流矢而死。隋朝一改此前歧视南人的政策,积极与岭南夷人首领冼夫人联络,在其帮助下,隋军击败王仲宣,恢复了对岭南的控制。为了确保岭南的长治久安,隋朝不得不继续任命冼夫人的子孙为各州长官,以便借助冼夫人家族的势力震慑岭南。

史万岁单独领军进攻东阳(今浙江金华市)一带。这里地近浙西南山区,史万岁率二千人马一头扎进大山之中,一路翻山越海,扫平叛军占据的溪洞无数,前后七百余战,转斗一千余里。史料中记载的七百余战应当有所夸张,史万岁打的估计多是几百人以下的小型遭遇战,以进攻小股乱军为主,故而《隋书·史万岁传》中都没有记载他消灭的叛军首领的名字。后来史万岁杀得性起,一路南下,与杨素大军长达一百多天联系不上,杨素以为这支部队已经被打散了。史万岁令人用竹筒内储书信,扔到江河之中,后来居然被人捡到送给杨素。后来史万岁胜利回师,隋文帝高兴得升其为左领军将军。

再看晋王杨广方面。这位年轻统帅此时的表现远比后来三征高句丽时聪明敏锐得多。他知道隋文帝派自己来是因为自己比较了解江南情况,对江南本地大族也抱有一定好感。他决心把这种好感转化为平定江南的力量。

杨广不像杨素一样只靠武力剿杀,而是非常注重利用本地人物的影响力。比如,吴郡世族名士陆知命,杨广不知用了什么手段,请这位隐居的名士出山,向三吴乱军宣传罢战。这一招果然奏效,见世代官宦的名士都归降了隋朝,先后有十七个城的叛军放下武器投降,大股乱军首领陈正南、萧思行等三百余人归降隋朝。榜样的力量真是无穷的。

对待江南文化界,杨广也拿出了十二分的热忱。隋文帝下令江南各州平毁佛寺、浮屠,连高僧智顗都受到影响,他居住的金陵佛寺因为隋文帝拆毁建康城而毁坏,智顗不得不逃往庐山暂时安身于东林寺。杨广也想请智顗出山,为安抚江南立起一个标杆。

杨广先是偷天换日地发布了一通公文,声称江南佛教界惨受战火荼毒,佛寺被毁,浮屠倒塌,僧侣奔波流浪,这一切都是江南的叛贼们干的好事,他将以佛教保护者的身份护法。这通公文稍稍替隋文帝的过激政策圆了圆场子,把江南乱军拉出来背了个黑锅。这个效果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智顗的认可。接着,杨广石破天惊地向智顗大师致书,请求拜他为师,邀请他返回江都。智顗当初曾被隋文帝恐吓过,对隋朝过于粗暴无礼的举动十分抵触,故而杨广来信以弟子自居,他第一反应就是这个年轻的晋王乃是奉承其父的旨意继续来摆布自己,于是毫不留情地拒绝了。杨广也不恼,继续致书请求智顗下山,谦恭至极,看着比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还心诚。智顗所居的东林寺当时也受到外界动乱的干扰,既有流民躲避战乱跑上去,也有官府的人频频上山骚扰。智顗不胜其烦,也确实想改变一下清心修佛弘法的处境,于是在杨广第三次致书邀请后,终于回信了,他提出,去江都可以,但必须先答应他四个条件。

其一,希望杨广不要对他的佛法水平寄予太高希望。(这自然是他的自谦之词,但似乎也有言外之意,即不想让杨广把自己放在江南佛法界头面人物的位置。)其二,他脾气又直又坏,如果顶撞了晋王,请不要怪罪。(这又是在给杨广打预防针。你父亲吓唬过我,我不吃这一套,你现在也别给我上套。)其三,他只传佛法,此外世俗之事别要求太多。(言下之意是,你父亲要我服从隋朝的统治,我一个出家之人,不想理会这么多俗事。陈也好,隋也罢,都与我无关。)其四,如果他在江都待烦了,请晋王准他自由离开。

杨广满口应承下来,派人隆重地迎接智顗来到江都城。

智顗的示范效应是相当明显的,江都一带传遍了隋朝似乎要与南朝人和解,连智顗大师都与隋朝人合作了。这么边打边拉拢,江南很多地方的抵抗意志都一定程度上被瓦解了。当然,并不能说晋王杨广就这么消解了江南大族的仇恨,毕竟叛乱根源在于利益,利益问题不解决,即使叛乱平复,也只是暂时平复。

经此一役,文帝多少察觉了在南方施行的政策的暴烈性,不得不在用人、行政等方面适当做了调整。精神上的伤痕既已留下,势必要经过时间长久地洗濯才能真正平复。而不幸的是,隋朝的国势很快衰颓下来。等到大业九年(613年)各地义军蜂起时,江南人还没有忘却曾经的苦难,连片的造反成了江南人给隋朝最后的回应。

编辑:谭兵兵

本文摘自《你一定爱读的中国战争史:隋朝》

举报 分享 2022-04-02 07:56:17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