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以前,老百姓是不是一辈子都很难出一个县城?

事实上不仅是清朝以前,甚至到了今天,一辈子没有出过县城,甚至没有出过村庄的都大有人在。

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

1、小农经济的束缚

从战国时期铁器出现并逐渐打破井田制开始,小农经济就逐渐发展起来,并在秦始皇统一中原后逐渐成为帝国的经济支柱。

小农经济相比于其它经济形势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虽然产值很低,但门槛更低,而且在偌大的帝国,小农经济以土地为基础,最大限度地将人口固定在土地上,从而大大减小了人口流动的可能性。

虽然从宋朝时代开始,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繁荣,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也逐渐开始,人口流动不断加剧,土地兼并后,也难以限制人口的流动。但改朝换代是一切生产力方式剧烈调整的重要方式,小农经济作为支柱也最终得以维持。

2、交通条件的限制

由于古代生产力水平的限制,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也远不如今天。在这样的情况下,帝国的行政机关也就远不如今天庞大,这也导致了古代县城的数量远不如今天密集。相应的,古代一个县的面积要远大于今天。

而小农经济支撑起来的生产力,也注定了大多数人尤其是底层民众,没有远行千里的交通工具和出行成本,步行虽好但却耗时费力,耽误了农业生产更是得不偿失。

所以,由于古代行政区划的影响,加上通勤水平的低下,所以很多人一辈子没出过县城,甚至没出过村也就不足为奇了。

3、士绅阶层的职能

从秦始皇一统天下建立大一统帝国以来,帝国的疆域时常非常广阔。

而在生产力水平异常地下的古代,中央政府想要维持帝国的统一,就必须借助一个“志愿者阶层”,那就去士绅阶层。

士绅阶层以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名望的人组成,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中间的中间势力。他们靠剥削农民阶级为生,但却充当着地主阶级统治的触角,通过给予一定的社会地位换取士绅的前赴后继。

而因为士绅阶层在底层尤其是乡村充当了训导、收税等角色,所以也决定了很多农民足不出县甚至足不出村就可以完成自己的职责。

所以,古代底层老百姓一辈子不出县甚至不出村也就不足为奇了。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举报 分享 2022-03-10 09:24:47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