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在历史上都是骂名,上至太后下至三岁皇帝,不分忠奸一律杀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封建制度盛行数千年,天下人都已经习惯了君臣制度,皇帝是天子,可以掌握生杀大权,可以享受荣华富贵,而其他人则是注定要服务皇帝的,君主大过天,既然有了这样根深蒂固的思想,为何会有朝代更迭的定律呢?每个朝代都会发生谋反之事,或是臣子造反,又或是农民起义,他们为什么会反抗天子呢?
农民起义的原因其实很简单,皇帝无法给他们安居乐业的生活,反而是尽情地剥削压迫他们,这样自然会招来百姓的反抗,横竖是死,为何不拼尽全力为自己争得解放呢?这是大部分反抗者的共同心思,许多臣子无法忍耐昏庸无能的统治者,做出大逆不道的夺权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可有些人完全是为了自己的野心。
北魏孝明帝即位后,他的生母念及新皇年幼,胡太后亲自临朝听政,武泰元年,皇帝已经十九岁了,有了思想和能力,身为皇帝,大权独揽是必须的,元诩想要拿到大权,不想再被当作傀儡受母后的掌控。掌权的胡太后不愿放权,他只能是处心积虑地要夺回政权,和自己的手下共同谋划如何夺回大权,这样一来,即便是亲生母子的感情也禁不住权力的腐蚀。
皇帝手中最大的王牌就是手握重兵的尔朱荣了,因为他的妃子是此人的女儿,所以君臣两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他下令让尔朱荣带着兵马进入洛阳,这样就能够通过兵马控制太后,逼迫太后放权。可老谋深算的太后已经事先知道了皇帝的计划,她早就派人密切关注着皇帝的一举一动,发生这件事后,才意识到向来任由掌控的儿子在反抗她。
母子两人的关系恶化,就算是表面的和平也不愿意维持了,太后先下手为强,和自己的情人谋划着用毒酒毒死了皇帝。国不可一日为主,皇帝突然身亡,此时掌握大权的胡太后没有资格做皇帝,纵使她有这个野心,但在满朝文武大臣和皇室宗亲的反对下,她定然是不可以坐上皇位的,只能是找一个傀儡皇帝,让她继续临朝听政。
当时后宫中并无皇子继承皇位,只有先帝的妃子胡嫔刚生下了一个女儿,不得已之下,太后宣称这是皇子,让元姑娘做了皇帝,然而这只是权宜之计,姑娘始终会长大的,到时候她的性别就瞒不住了。太后私下里让人留意皇室宗亲中是否有合适的男孩继承皇位,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她挑了三岁的临洮王世子元钊做新皇帝,也就是北魏孝庄帝。
朝堂之上被一介女流随意更换皇帝,而且这皇帝尚且年幼,血统不正,根本无法管理国家,大臣们议论纷纷,一时间朝堂动荡不安。在这混乱局面之中,有一个人抓住了机会,尔朱荣先前已经带着军队在来到洛阳的路上,他完全可以起兵造反,况且他的女儿还是先帝的嫔妃,他可以借着铲除太后党羽的由头让女儿上位,主要还是可以让他上位。
但现在的三岁皇帝是被太后拥立的,也算是合理合法,若是他想要成功造反,就需要一个更合理的借口。他拥立长乐王元子攸为皇帝,此人是献文帝拓跋弘的孙子,孝文帝元宏的侄子,彭城武宣王元勰的三儿子,这样他带着新帝来到了洛阳,而守城将军郑季明还是他的好友,一行人顺利进入了洛阳城,没有兵权的太后势力被铲除。
宫中的胡太后在慌乱之下,仍旧想出了一个活命办法,她将后宫中的先帝嫔妃聚集在一起,宣称她们要出家为尼,原以为她放弃了权势就能够保住性命,可心狠手辣的尔朱荣并没有放过她,她是名正言顺的太后,比他这样一个造反的臣子更容易获得人心,若是放过她,迟早会是一个祸患。在谋士费穆的提议下,太后、三岁的小皇帝,还有成百上千的大臣都被尔朱荣淹死在黄河中。
尔朱荣发起的政变史称“河阴之变”,具体死亡人数并没有确定,在不同的文献中有不同的数字,比如《北史》和《魏书》中记载着是1300余人,而在《资治通鉴》中则是两千多人,不管怎么说他屠杀了上千人。这次轰轰烈烈的屠杀行动,不分忠奸,不分好坏,上至丞相高阳王元雍、司空元钦、义阳王元略,下至正居丧在家的黄门郎王遵业兄弟,还有孝庄帝的兄弟,全都死在了他的手中。
丧心病狂的屠杀,野心勃勃的尔朱荣是北魏的乱臣贼子,在历史上可谓是遗臭万年,招致无数的骂名。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晋纪第三十二》、《魏书·卷十三·列传第一》、《魏书·卷七十四·列传第六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