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李渊一怼一个跟头,滑稽演员苏世长咋这么牛?咋能入选十八学士

苏世长名气不大,但绝对算得上朝堂上的“一抹亮色”。都说皇帝是老虎屁股摸不得,可李渊碰到苏世长就虎威不再,化身德云社台子上的搭档。

有一天,李渊召见苏世长,不谈国事不谈政务,就是唠家常。聊着聊着李渊突然“下道”:“老苏啊,我发现你名字里虽然有个‘长’,其实志向很‘短’,满口正直,心底却邪恶。你还别不服气,当初你抛弃王世充就是不忠贞,迟迟不归顺于我,就是忘记你我的信义。”

李渊这话有点坏,他两头堵,归降了说你不忠于旧主,不归降说你不够朋友,合着你是皇帝你嘴大,怎么说都是你有理?放在一般人身上赶紧跪倒请罪:臣愚昧,臣有眼不识泰山,臣不是个东西……

苏世长脑子快嘴皮子溜:“臣确实‘名长意短’,但说我‘口正心邪’我可不认账,不光不认账我还得说道说道你,想当初窦融以河西之地归汉,光武帝追究他什么了吗?人家让窦融十世封侯。我苏世长以山南之地献给你,你就让我当个屯监,你还好意思说我?”

本来李渊想讽刺苏世长,给他找个难堪,没想到苏世长一个腾挪,把李渊放在“小心眼”的位置上。

李渊哈哈大笑,行,算你狠,让你当谏议大夫行了吧。

还是这个话题,又有一次李渊抽冷子突然问苏世长:“老苏啊,你自我评价一下,你到底是个佞臣,还是个直臣?”

苏世长眼珠一转:“臣是个愚直的人。”

李渊一斜楞眼:“既然是直臣,为何背弃王世充投降我呢?”

苏世长不急不恼:“洛阳平定天下一统,我黔驴技穷只好归降陛下,这是我的愚。假如王世充能挺住,我占据山南,即便天意向着你,我也会跟你掰掰手腕,这就是我的直。”

李渊被怼了跟头,却一点不生气,反而哈哈大笑。作为开国之君,李渊的心胸够宽广,可苏世长哪来的胆子,敢一而再再而三地让李渊碰软钉子?

原来,李渊与苏世长也算是故交,二人在隋朝同朝为官,而且两个家族都是关陇贵族,惺惺相惜。

其实苏世长成名要比李渊早得多,他十岁才出头就引起了北周武帝宇文邕的注意。尚是少年儿童的苏世长居然给周武帝上过一道奏疏,周武帝也很亲民,特地把小朋友召入宫中问对:小麻油,读什么书呐?

“孝敬、论语。”

“孝经和论语都讲了些啥啊?”

“孝经说‘为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论语说‘为政以德’。”

周武帝大吃一惊,小小年纪就能把握经典的核心思想,还能联系到政治实操,太不简单了,于是下旨让他去虎门馆深造。

隋炀帝遇害的消息传来时,苏世长正以都水少监的身份,在长江上游督运漕粮,他大哭一场,为隋炀帝发丧后就投奔了洛阳的王世充。

准确说苏世长投奔的是杨侗,而不是王世充,那时候王世充还是杨侗的打工仔。那么他为何不投靠李渊呢?李渊不是杨侑的打工仔吗?情况不同,李渊立杨侑时隋炀帝还在位,天下人都认为李渊是叛臣。而王世充立杨侗时,隋炀帝已经遇害,人家是为隋朝续命。

后来王世充与杨侗翻脸,他废了杨侗自立为帝。此时大隋已经彻底没救了,苏世长在襄阳辅佐王世充的侄子王弘烈,他恐怕只能随波逐流。

王弘烈手下有个大将叫豆卢褒,跟王弘烈是儿女亲家,与李渊是非常好的朋友。于是李渊多次写信给豆卢褒,希望他能说服王弘烈投降。豆卢褒却一抹脸,把李渊的使者来一个杀一个。

李世民攻克洛阳,王世充被俘,大郑政权灭亡,天下一统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于是在苏世长的劝说下,王弘烈和豆卢褒投降了李渊。

三人一到长安,李渊立刻杀了豆卢褒,并痛斥苏世长为何迟迟不来归降。

苏世长毫无惧色,人家满身都是理由:“龙椅就像一头鹿,一人得之,其他的人都必须罢手。获得这头鹿的人也不能怀恨那些曾经跟他争猎的人,更不会以此治他们的罪。陛下您顺天应人,不该忘记管仲和雍齿的事吧?”

苏世长言下之意,逐鹿中原的时候你朋友就那么几个,如果都清算的话清算得过来吗?你还想坐稳龙椅吗?我那时候跟你抢鹿肉是游戏规则,你善待我也是游戏规则,你应该学习齐桓公对待管仲,刘邦对待雍齿那样,把我当上宾对待!

理,确实是这个理,可你苏世长也太理直气壮了吧?人家毕竟是胜利者啊。这才哪儿到哪儿啊,苏世长还有更猛的操作。

有一回李渊到泾阳打猎,收获颇丰。李渊很尽兴,一身戎装耀武扬威地高呼:“大家今天玩得爽不爽呐?”

苏世长搭话:“陛下把朝政扔在一边打猎,不玩它个一百天怎么能爽?”

李渊脸都绿了。不过开国之君的气度真不一般,秒秒钟他就恢复了正常,还大笑着对苏世长说:“你这头狂熊又要发什么疯吗?”

苏世长说:“臣如果为了个人私利说这话就是发狂,如果是为了陛下就是忠心。”不得不说苏世长借力打力的手段真是绝,就顺跟你的话赶,总能怼得李渊无话可说。

还有一次,李渊请苏世长到披香殿喝酒,苏世长是个酒鬼,民间说就是“见酒瘫”。李渊也是个酒徒,果然这一次君臣二人喝得面红耳赤。苏世长朦胧双眼:“这座宫殿难道是隋炀帝造的吗?雕梁画栋,如此华丽的风格很像啊。”

又来了!李渊气不打一处来:“你这个家伙看起来直言忠谏,其实心底狡诈,明知这座宫殿是我造的,为什么诡疑说是隋炀帝所建?”

苏世长故作惊讶:“哎呀臣真不知道,我光是看到倾宫(夏桀所建)、鹿台(商纣所建)的琉璃瓦,不像是爱民如子的受命之王所为。假如真是你造的那就不该了啊。在前朝时,臣去过陛下的老宅,破旧不堪,跟那时候比应该知足了吧。隋朝怎么亡的?奢靡无度啊。如今陛下刚刚得到天下,就把宫殿搞得这么华丽,这是想走隋朝的老路吗?”

如此嘚吧嘚吧一大推,把李渊说得面红耳赤。

到这儿,我们终于看清楚了苏世长,他表面油腔滑调,其实内心忠直。无论是对隋炀帝,还是对王世充,他都尽到了为人臣的本份,尽管这个本分可能有点“愚”。所谓滑稽仅仅是他的一种劝谏方式,或者说是基于他与李渊特殊关系,而量身打造的劝谏方式。

作为臣子劝谏,大多数情况下只能说一句留半句,或者打一巴掌给个枣,不能尽兴。苏世长的劝谏不兜圈子,直奔主题,话锋犀利,没有糖豆做饵料,因此他只能拿自己当相声演员,给李渊留一点调笑攻击自己的空间,以便李渊能下得了台,并愉快地接受谏言。

苏世长高啊!

李世民的天策府建立时,苏世长被召入文学馆为学士,名列“十八学士”之一。不过说实话,苏世长在学术上并不突出,他对经书涉猎广泛,却博而不精。那么,李世民为何要苏世长这么个名不副实的学士呢?

我认为苏世长入文学馆并非李世民的意愿,而是出自李渊的意图。当时天策府如日中天,同时李世民与李建成的矛盾也日趋激烈,李渊的立场总体上站在李建成一边,所以肯定要想办法遏制李世民。

因此,苏世长应该是李渊的“掺沙子”行为,把他放在李世民身边,稀释李世民的个人势力。

那么苏世长在李家父子兄弟相争中,有过什么实际动作吗?我认为没有,他就是一个比较“清纯”耿介的大臣,实际工作能力并不强,帮不了李渊。

有一件事就能证明。苏世长曾经被李渊调任陕州刺史,在这个位置上,苏世长表现出了其政务能力的短板。

苏世长没有当官的威严,手下不怕他,甚至轻视他,因此部下屡屡犯禁,苏世长对此束手无策。无奈之下他突发奇想:既然威服不了他们那就感化他们。

如何感化呢?苏世长如此做:他宣布,陕州官员如此散漫都是他这个刺史的责任,所以他要惩罚自己。靠惩罚自己感化部下,这种事有很多先例,没想到却被苏世长玩成了笑话。

怎么惩罚呢?苏世长脱掉官服,公然趴在大街上,要接受鞭刑!够狠不?

按正常剧情,所有的官员和百姓都跪倒:大人啊,都是我们的错啊,您不能替我们受过呐,我们改正还不行吗?

可结果是这样的:没有一个人求情,大家都兴高采烈地看戏。行刑的小吏也不长眼,抡起鞭子使劲抽,鞭鞭见血!苏世长开始还能咬牙忍着,最后实在忍不了了,嗷地一声大叫,撒腿就跑,留下一群人哄堂大笑。

呃……

李世民即位后,苏世长被调任巴州刺史,不知道他这一次是否做好了充足准备,但老天似乎不准备让他雪耻。当船快到巴州境内时意外地翻了,苏世长不幸遇难。

举报 分享 2022-03-11 09:23:18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