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不急太监急,到底是什么事情,让太监比皇帝还急?
皇帝不急太监急!
这句话最原本的意思是跟今天有很大差别的,它的诞生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与喝酒有关。
《黄帝内经》中曾记载:黄帝善饮,闻得宫内有一太监海量,诏之与之对饮,酒过三巡,太监内急只好服输,黄帝笑曰:“此乃黄帝不急太监急也。”(此太监不是彼太监)
大致意思就是黄帝喜欢喝酒,听说宫里有个太监很会喝酒,就要与其斗酒,最终太监因为酒喝多了想上厕所,就只能认输了。而这句话在人们口耳相传的过程中,逐渐变成了“皇帝不急太监急”。
第二种说法就比较香艳了,其是诞生在皇帝后宫的侍寝流程之中!
在如今的各种影视剧之中,对于宫妃在后宫中侍寝的流程也有一定的纰漏。以清朝为例,皇帝在平时是不可以对某一位宫妃进行专宠的,要最大程度地保持雨露均沾。
所以在每天处理完政事以后,就有房事官员(太监)拿来许多写着宫妃名字的牌子让皇帝抽签,抽到哪一个宫妃的话,当天晚上就需要她来宫中侍寝。
负责该事务的太监在拿到牌子以后就要着手安排此事,他首先会来到宫妃宫中进行通报,告知该宫妃晚上的“任务”,然后让她赶快进行沐浴和梳妆打扮的工作,这个流程被称作“净身”。
等到宫妃把自己“收拾”好了以后,负责此事的太监就会让人把宫妃的衣服脱光,用被子包好(脱光衣服是为了保障皇帝的安全,避免宫妃中有携带武器的杀手出现)。随后抬入君主的寝宫之中。
到这个步骤以后,房事太监的任务就算完成一半了,不过他接下来还有提醒皇帝不要“贪欢”的任务。皇帝地位再高也是一个正常的男人,在房事方面也有可能“把持”不住,毕竟自己见到的都是有倾城之貌的女子,一夜之间多寻欢了一会也很正常。
可在古时的集权制度之下,整个国家的事务都需要由皇帝进行批复,这些政务会耗费他很大一部分精力。如果在前一天晚上的房事活动中过于劳累,皇帝的身体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透支(过度的房事会让精神萎靡),如此一来第二天上朝之时一定会没有精神,处理政务之时也有可能出现失误。
如果说当天需要处理的事情中没有特大事件,皇帝出现点失误也没什么问题,不过若是出现了国家大事,皇帝萎靡的状态就不足以好好应对了,这样一来也会给国家带来重大影响。
还有在古代中医理论中,不易过渡行房,正所谓“大泄伤人”,“一滴精十滴血”,如果皇帝与妃嫔同房时间过长,他们认为会对皇帝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皇帝频繁的“应酬”,会造成皇帝的精气、肾气造成损伤,有可能因为双方过分激动而造成“猝死”这种事儿既不安全也不光彩。当年汉成帝就是死在了床上,成为历史笑柄。
所以在宫妃开始侍寝以后,一旁的房事太监就要开始“计时”,等到了一定的时间以后就需要提醒皇帝该休息了。不过这时候的皇帝正处在“云雨”之中,亢奋状态下的他并不一定会理睬太监,所以也可以说这时候的皇帝一点都“不着急”。
而有任务在身的房事太监就要开始着急了,如果皇帝过于“贪欢”而出现了身体问题,导致第二天上朝之时状态不好,那么自己也会受到相应的处罚。而如果皇帝因此而身体受损,那太监们基本上也差不多了。
所以太监们会继续催促皇帝休息,若是在多次催促以后仍然听不到皇帝的答复,“着急”的太监甚至会直接进入“卧室”制止皇帝了。
总之时间一到,敬事房公公就必须做自己该做的事。否则,不仅皇帝会背上“淫”的名声,敬事房公公也要被砍头。因此太监不急不行啊。
这就是“皇上不急太监急”的由来。
不过对于敬事房的职责里是否含有负责皇帝房事仍然存在争议。因为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对敬事房的描述就是负责管理太监和宫女事务,并没有提到管理关于皇帝房事的事务。
而所有关于敬事房掌管皇帝房事的文字描述,到目前为止只发现了《清代野记》这一本书,因此在这一方面还是值得商榷的。
与版本一相比,笔者本人更倾向于版本二。这种说法更符合现实,而且流传到今天以后,就成了我们口中调侃某人做事着急的话语,如果了解了它最“原始”的意思,或许才能把这句话使用出“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