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的陨落该谁担责?望子成龙的李世民,还是毁人不倦的张玄素

对一个父亲来说,人生最失败的一件事就是儿子与自己反目成仇。贞观十七年,李世民倾心培养了23年的儿子李承乾以谋反罪被废黜,这个结局让李世民痛不欲生,他当着大臣们的面痛哭,甚至要拔刀自尽。

历史上有两位皇帝对培养太子最呕心沥血,一个是朱元璋,一个是李世民。朱元璋对朱标的培养是成功,可惜天妒英才,毁了老朱的心血。李世民却是失败的,虽然李承乾的天资远在朱标之上,却走上了歧途。

李世民在处置了一众参与谋反的党徒外,干了一件让人意外的事,他下旨将李承乾的老师张玄素罢官夺职,废为庶民。

李世民为了培养儿子,一股脑几乎将朝中所有有名望的大臣都推到东宫为师,张玄素只是其中之一。在这些老师中,张玄素是最尽责的一个,李世民为何把李承乾堕落的责任,推卸给这么一位好老师呢?

张玄素的履历很简单,他出生于山西蒲州,隋朝时担任过县尉、户曹,差不多八品小官员。窦建德在河北起兵时虏获了张玄素,并准备将他处死。

这时候令人震惊的事发生了:县里的百姓一千多人集体下跪请求代死,他们说张玄素是清官,杀了他天理不容,您不是说替天行道嘛,怎么能让一个好人遭受刑戮?

窦建德虽是农民出身,但相当注重民情,礼遇士族,所以他赦免了张玄素,并请他出任自己的治书御史(五品)。可张玄素脖子硬:我是隋臣,怎么能给你(贼人)当官!

后来隋炀帝遇害,隋朝事实上已亡,窦建德再次请张玄素出山,他这才接受了窦建德邀请,出任黄门侍郎(四品)。

窦建德被李世民消灭后,张玄素归唐,被任命为景城县录事参军(八品)。李世民登基后,他被李世民召入长安“问政”,并以侍御史的身份留任京官,这一年他约45岁。

贞观四年,张玄素被李世民任命为少詹事兼太子右庶子,开始了他长达13年的太子之师生涯。

李承乾时年10岁,十三年后23岁,也就是说,张玄素把李承乾从小学一直教到大学毕业。按理来说,这份师生情足以堪比父子情,然而结果却是,李承乾差点杀了张玄素。

李承乾第一次加害张玄素大约在贞观十四年,他派手下的一个户奴夜袭张玄素,差点把张玄素打死。

第二次李承乾已经找好了刺客,准备直接送张玄素上西天。张玄素命好,刺客还没来得及行动,李承乾就落马了。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李承乾不顾师恩,做出如此歹毒的举动呢?

从李承乾的角度找原因就是,他自甘堕落,烂泥扶不上墙;从张玄素的角度找原因就是,他教育失当,毁人不倦,结果恩情被仇恨取代。

我们从张玄素的三个致命弱点,讲述这段令人唏嘘的故事。

没有烟火味的张玄素

人活得精彩不精彩,主要看身上有多少烟火味,这东西如同作画的染料,缺了它就只剩下苍白。历史的精彩就在于那些人物的个性给人留下的印象,而张玄素就因为缺少烟火味,给人留下了苍白寡淡的模糊。

读《张玄素传》的开头让人眼一亮,以为动人的故事情节即将开始,没想到那仅是个“广告”,全文除了大段张玄素的宏篇大论,你察觉不到张玄素的任何心理变化,连个表情包都没有。

没有劝谏时的一脸正义,没有君王发怒时的惶恐,没有太子对抗时的忧心,甚至没有死亡威胁时的涟漪,张玄素如同入定的佛,永远处变不惊,永远一个面孔。

一个人如果活到这种层次,你可以对他表示无限的敬意,但你肯定没办法对他亲近,更没办法跟他心灵沟通,乃至于爱他。

李世民是个很重感情的帝王,大臣们有病或者去死,他常常哭得很伤心。平常也会因为冲突时而愤怒,时而失去理智,又时而破涕为笑。比如他与魏征之间,李世民曾经发誓要杀了这个“乡巴佬”,还曾经拿魏征喜欢吃醋芹捉弄他。

可李世民与张玄素之间,除了工作上程序化的交往之外,没有个人之间的故事,就像“人机对话”。

这就是张玄素教了李承乾十几年,竟然没有丝毫恩情的原因。

情商为零的张玄素

贞观四年,李世民打算修缮洛阳宫乾阳殿,遭到了张玄素的反对。

唐初的谏臣都被“惯坏了”,批评起皇帝来一个赛一个地火爆,但请注意,那仅是形式上的热闹,每个谏臣心里其实都很清楚,最终让皇帝接受谏言是目的,不能让皇帝打心眼里讨自己。因此,这些谏臣们很“狡猾”,通常是用糖衣包着药,一边抡巴掌一边给奖状,甚至正话反着说。

这叫什么?情商!因为他们知道,本质上他们是在摸老虎屁股,不能光顾玩着刺激,适当地拍拍“虎屁”还是必要的。

张玄素显然情商缺失,他光抡巴掌不给枣,而且巴掌甩得震天响。他从夏桀谈到商纣,从秦始皇谈到汉高祖,又从隋炀帝谈到眼下,最后呈堂定案:你的过失比隋炀帝还要严重!

李世民一向喜欢拿隋炀帝给自己增光添彩,结果却被张玄素公然打脸,当下气得冷冰地说了句:“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我跟桀、纣相比呢?”

这话充满杀气,连魏征都吓得大气不敢出。张玄素一脸平静:“假如这乾阳殿修好了,那就跟他们一样。”

如果换做魏征,他一定会这么说:陛下您怎么能拿自己跟亡国之君比呢?您英明神武,虚心纳谏,桀纣跟你比是黑白两个极端呐,你这么说臣很气愤……

明着批评,其实是在拍“虎屁”,于是李世民愉快地借坡下驴。张玄素不长眼,却说你只要修了就跟桀纣一样,逼李世民接受他的建议。

李世民只好自己给自己搭梯子:我修乾阳殿原本是想方便四方百姓,既然张玄素这么说了,那就不修了,我哪怕坐在露天之下又有什么关系呢。

李世民“脸大”,有给自己下台阶的肚量,李承乾是个十几岁叛逆期的青少年,他哪里有这个气度?

有一次李承乾在宫中击鼓,这种事其实无关痛痒,可张玄素非要逼太子交出鼓。李承乾气得当着他的面,把鼓砍破,眼睛里满是怒火。

再比如张玄素认为李承乾不注重小节,一顿长篇大论后,用了刘备留给刘禅的一句遗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种话在心平气和的时候可以说,但这种场合是不恰当的,你这说我就是昏庸的刘禅呗?你是我爹啊?

张玄素就是这么个人,光看到事,从来不看人心,更不会去顾及别人的感受。

好贴标签的张玄素

没有烟火味让李承乾与张玄素没法亲近,缺少情商让李承乾对张玄素疏远,而张玄素给人贴标签式的批评,则让李承乾对他憎恨!

进谏如果涉及政事,需要引经据典,分析时政,往往需要宏篇大论,批评人者不宜如此,它需要精准,让对方心服口服,需要简短,不让对方情绪对抗,不能上纲上线,以免激怒对方。可是张玄素反着来,他就是要东拉西扯,就是要滔滔不绝,就是要上纲上线。

其实除了张玄素,李承乾跟于志宁、孔颖达、魏征也有矛盾,但为何他没有对这些人下毒手,却两次以极端的方式报复张玄素?很简单嘛,谁能受得了无休无止地批评?谁受得了给人贴标签式的指责?

所以,张玄素始终在“毁人不倦”!

我们不否认张玄素的初衷,也不能否认他的责任感,但毫无疑问,他的教育方式是导致李承乾堕落的推手之一。那么,李世民为何把张玄素放在李承乾身边呢?

这又是一个爱得越深伤害越深的悲剧!

其实李世民也不喜欢张玄素,他甚至做出过伤害张玄素感情的事。

有一次李世民问张玄素,你在隋朝做什么官?张玄素说都尉。李世民又问,做都尉之前呢?张玄素有点尴尬:流外。李世民继续追问:具体哪个部门呢?张玄素面如死灰。

你可能奇怪,简单的履历询问,为何让一向佛系的张玄素反应如此强烈?

原来那时候的官员都讲究出身,一般豪族子弟靠出身就能有个非常好的起点,而张玄素是庶族,只能从最基层做起。所谓“流外”,就是“不入流”,连从九品的级别都达不到。

以今天的观点,这是自我奋斗的典型,值得炫耀,可在当时,“流外”的身份一点不光彩。张玄素对自己的出身一直耿耿于怀,如今又被李世民“公然羞辱”,气得面无人色,出了大殿连走路都不稳了。

为这件事褚遂良狠狠批评了李世民,李世民也愧疚地说,自己后悔了。也就是说,李世民知道这么做就是羞辱对方,他就是故意这么干的。由此可见,李世民不但不喜欢张玄素,甚至有点看不起他。

可李世民又觉得,张玄素不食人间烟火,能如此直率地匡正人君,正好是辅佐太子的好人选。就像一个父亲,总希望老师对孩子严厉一点,相信严师出高徒的古训。当张玄素与李承乾的矛盾暴露出来后,李世民反而奖励张玄素,说明这个慈父也走上了歧途。

李承乾的结局是个典型的教育悲剧,不否认他自己的问题是主因,也不否认李世民与张玄素的善良本意,但很遗憾地说,他们二人对李承乾的结局,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举报 分享 2022-02-11 08:54:39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