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兽王朝北齐,主要不是亡于皇帝太禽兽,而是其奇特的两都制

北魏末年,由于国家的统治腐败,导致六镇等地的流民起义,虽然北魏政府成功镇压起义,但北魏也因此走向衰亡,尔朱荣与他手下的一众军阀开始主导北魏的政局。后来演变为东部的高欢与西部的宇文泰双雄对峙,他们都是六镇军人,北魏政权已经名存实亡,随后北魏孝武帝做出一个选择,改变了北方的历史。

根据《北史》记载:“宇文泰遣大都督赵贵、梁御甲骑二千来赴,乃奉迎。帝过河谓御曰:“此水东流而朕西上,若得重谒洛阳庙,是卿等功也。”帝及左右皆流涕。宇文泰迎帝于东阳,帝劳之,将士皆呼万岁。遂入长安。皇帝公然到西部投靠宇文泰,高欢自然是不能忍,他就在东部另立元善见,北魏政权就此一分为二。东部的魏国也就是北齐的前身,高欢与高澄死后,高洋才取代魏帝成为新皇。

很多人认为,像高欢,宇文泰这样的权臣,他们想要取代皇帝就是分分钟的事情,其实不是这样,就拿高欢来说,他在朝中对待元善见还是非常恭敬。早期除掉尔朱家族后,手下就有人劝高欢称帝,他则是拒绝了这个提议,当时国家形成一个有些微妙的局面,魏帝处在洛阳,有着自己的小朝廷。

高欢是在晋阳,他在此设立霸府,担任大丞相都督内外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大行台,并且还成为渤海王。霸府是当时特殊的制度,与后来的幕府非常相似,等于高欢自己的班底在晋阳,魏廷则是在洛阳,后来他将魏帝放到邺城,邺城与晋阳就形成了北齐后来著名的两都制度。

高欢这种方式并非是他首创,早期的曹操就坐镇邺城来遥控许昌的汉廷,后来高欢的老上司尔朱荣,就在晋阳成立霸府,来专门遥控洛阳的朝廷,北魏末期有几个皇帝是在晋阳登基。而北齐建立之后,大部分的皇帝也都是在晋阳登基,虽说邺城是齐都,实际上晋阳与它是平级关系。

他们这么处理,就是担心北魏政府的势力会危害到自己,当初尔朱荣就害怕自己在洛阳被杀掉,这才跑到晋阳发展。高欢也是一样,国内支持北魏的力量仍然很强大,后来高欢父子连续死掉,高洋在混乱中上位,他贸然选择开国,本身就冒着很大风险,幸好他赌对了。

晋阳有着地形的优势,不仅是对抗北周,柔然的前线重镇,更是直接就辐射着中原与河北诸地。高家父子的起源地是河北,这里也是北齐的统治核心,那么北齐建立之后,高洋等人继续明确两都制,晋阳专门打造成军事都城,邺城则是经济文化的都城。

北齐建国的班底是原本六镇的军民,这里面大部分都是鲜卑人,因此鲜卑贵族成为北齐的主要势力,再加上高家父子在河北等地与汉人士族的联合,这才稳固北齐的政权,晋阳成为鲜卑贵族势力的核心地区,像斛律金,斛律光父子都是这些势力代表,高欢的老婆娄昭君也是晋阳势力的代表。

邺城则成为北齐皇族的核心,两边就形成了制衡,这种军政分离的制度,对于国家的发展带来过一定的好处。北齐从建立开始就一直处在战争状态,北部的柔然这些外族,西部的北周,南部的梁朝都是他们的敌人。

在这种不断乱战的情况下,北齐仍然可以保证自己国内的发展,这就多亏了这种两都分离的制度。而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则是拱卫着皇族的统治,高欢等人自当政开始,在力量上能压过宇文泰,多亏了这种体制,最大限度发挥了东部的资源与人力。

两都制也给北齐带来了一种混乱,我们看北齐的政权非常有意思,基本上没有一个皇帝是正常继位上来的,高洋死后,他的儿子没有能正常继位,高演上台也是一样,等于北齐的这些宗室轮番靠着政变上台,原本的皇位继承人反而是成了摆设。

这就是北齐两都的弊端,首先晋阳地区的力量太过强大,这里的军方掌握着国家最为精锐的部队,此处势力也是北齐的统治核心,娄昭君等晋阳势力不断去干涉北齐的皇位传承,高演,高湛这些人也都是靠着晋阳地区的力量来不断篡位

其次,没有一个皇帝是愿意受到牵制的,北齐政权在中后期就出现一个特殊的现象,像斛律光这样的名将,都是死在了皇帝的手里,而高长恭这些宗室,渐渐成为领兵的主要将领。这就是北齐皇帝对抗晋阳势力的一个方法,打压削弱军方势力,大力提拔邺城地区的宗室力量,将权力集中在皇族手里。

两都制最初的目的是要军政平衡,可这种想法本身就存在着问题,一个国家军事与政治从来都不可能分开并平衡存在,当初赵武灵王就曾搞过这种制度,结果他被底下的人给干掉了。北齐的皇帝虽然来回穿梭于邺城,晋阳之中,试图将两股势力联合起来,但这两个地方已经产生巨大隔阂。

晋阳的军方势力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利益,邺城地区的皇族们也不希望自己家的权力被外部的势力干涉。结果就是北齐政权在动荡中被灭掉,不过北齐的军队绝对是一流的,晋阳军都的效果体现出来,在灭亡的时候北齐军也有着很强的战斗力。

通常的两都制,并不会真的将军事与政治分离,不过高欢他先天不足,自己没有把握压制六镇的这些部族,就只能采用这种方法,给了这些人特权。后来高家的这些人也没有处理好胡汉之间的矛盾,对于晋阳的限制也不够到位,各方强敌的存在,让北齐不得不依赖晋阳军方的力量,这也导致皇权衰微,不过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北齐后面的这几个皇帝太不靠谱,没能把国家发展好。

参考文献《北史》《资治通鉴》

举报 分享 2022-02-20 08:47:09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