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恐怖组织”:锦衣卫和东西厂见了绕道走,官员见了先下跪
“正德三年,八月辛巳,立内厂,刘瑾领之。”——《明史·武宗纪》
三厂一卫,是明朝厂卫制度的代表,其包括了东厂、西厂、内行厂以及锦衣卫。从一些影视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东厂、西厂以及锦衣卫基本上可以说是“暴力机构”的代名词,其权力之大令人咂舌。而一旦哪个大臣被这些机构盯上,那基本上就代表着要大难临头了。
当然,其实很少有人知道,其实三厂一卫当中的内行厂,才是明代厂卫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它虽然诞生时间最晚,存在时间也最短,但其权力恐怖之处还在东西厂之上。内行厂的监察范围不仅局限于官吏和百姓,就连东西厂也在“伺察中”,而且,内行厂的刑罚手段也更加酷烈。以至于锦衣卫和东西厂见到了都会绕道,官员见了都得下跪。
锦衣卫
明朝厂卫制度的开端由锦衣卫的设立开始,而锦衣卫这一机构是由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为了确保自己的统治地位不被动摇,明太祖朱元璋诛杀了李善长、胡惟庸等一批开国功臣。某种程度上这番举动确实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同时也将文武百官推到了皇权的对立面。
为了防止文武百官这样的阶层权力过大,对于皇权造成掣肘,朱元璋便以自己的亲卫为班底,再招收一些良家子弟,然后组建了锦衣卫。由于是皇帝亲卫所组建的机构,所以一开始它便被赋予了极大的信任。就这样,一个辑侦天下、监察万民的机构诞生了。
对此,可能有不少人觉得奇怪,朱元璋为什么设立一个权力如此之大的特务机构,难道就不怕日后锦衣卫的权力失控吗?其实,这便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气魄了。他当然知道权力过大的锦衣卫有可能会失控,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锦衣卫的设立可以让他加强对朝堂的掌控,绝对是利大于弊的选择,更何况他自信能够用好锦衣卫这把刀。
另外,对于这样的问题,朱元璋之后的统治者也同样想到了,同时,他们还给出了应对的方式。那便是设立另外一个机构,将类似锦衣卫的权力赋予它,然后制约锦衣卫。
这便是东厂以及西厂诞生的由来。
东厂和西厂
明成祖朱棣从朱允炆手中夺得皇位之后,为了防止其残余势力兴风作浪,便重建了锦衣卫。但因为宫中的锦衣卫和外界的锦衣卫联系使用特别不方便,所以为了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朱棣便在永乐十八年另建一机构——东缉事厂(东厂)。
朱棣建立东厂的目的,一是为了制约锦衣卫,二是为了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而东厂的权力跟锦衣卫有着很大的重叠,其职责除了监视朝廷百官和民间动态之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监督锦衣卫。
当然,锦衣卫职责更多的是监察民间动态,而东厂更多的是监察朝廷百官。但总的来说,东厂的职权是在锦衣卫之上的。不过,到了成化年间,宫中出现了李子龙勾结太监私入大内的事情,成化帝朱见深深感世道凶险万分,觉得自己不够安全。于是,为了了解宫内宫外的臣民动态,于是建立了新的情报机构——西缉事厂(西厂)。
大太监汪直在成化帝朱见深的授意下,从锦衣卫中直接大量选人,势力一度远超东厂。而且,相比较东厂而言,西厂在汪直的领导下更加肆无忌惮,不仅监察朝廷百官动态,更是大量的制造冤假错案,就连朝中的大臣西厂也敢直接逮捕而不用奏请皇帝。以至于西厂这个权力机构在一片声讨中被撤销。
不过,后来太监刘瑾受到宠信时,西厂又再度被重建了起来,直到五年之后才被再度撤销。
内行厂
都说锦衣卫和东西两厂时明朝最恐怖的权力机构,但相比较存世时间较短的内行厂来说,又不算什么了。明武宗朱厚照继位之后,朝廷环境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二厂一卫这三个机构中,首领多是前朝遗老也就罢了,关键是这三个机构的权力已然被内阁掌控。
在明孝宗之后,其政治环境比较宽松,因此御史言官敢于直谏皇帝,内阁更是多次将皇帝诏书封还。到了明武宗朱厚照时期,内阁便越发过分。在正德元年,甚至率领百官攻讦武宗亲信“八虎”,威胁皇帝处理“弊政”。
明武宗朱厚照一看,内阁权力如此之大,又几乎掌控了二厂一卫,于是便索性另建一个机构。于是,在正德三年建立了内行厂,让太监刘瑾直接领导。而内行厂建立之后,不仅自成系统,而且权力之大还在东西二厂之上。
同东西二厂一样,内行厂监察朝廷百官动态,仅仅五年的时间,便已经将内阁的权力近乎全部夺了过来。到了后面,整个朝廷的军国大事甚至都处于一种“不经内阁,先奏刘瑾”的状态。
很显然,明武宗朱厚照的目的达成了,做到了中央集权,但也可以说是失败了。因为刘瑾仗着皇帝的信任,手握内行厂大权,肆意打压同僚,欺压百姓,短短五年时间,官吏军民非法死者多达数千,以至于士大夫人人自危。
在这种背景下,朝廷百官不得不屈从于刘瑾一等阉党,以至朝政败坏萎靡,甚至动摇了明朝的统治。
正德五年,刘瑾等阉党倒台,西厂和内行厂也随之被裁撤。
明朝时期的厂卫制度其实对皇帝的中央集权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能够被控制住的权力才能更好的为统治者服务。而超出法律之外的权利滥用,则会毒化明王朝的统治。
就如三厂一卫,特别是内行厂一般,权利的滥用,致使整个王朝基石被动摇,最终使得明王朝走向了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