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是山东人最喜爱的食物之一,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家庭聚会,亦或是有人过生日的时候,都会来上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习俗,而且在山东方言中,饺子的叫法有很多种。
在临沂,济南,枣庄等地区的人们把饺子叫做包子,或者是小包子,其实这种称呼也不无道理,因为包饺子的时候就是把面团切成一小块,然后用擀面杖擀成面皮,调好馅之后,再用面皮包起来。
除了叫包子之外,在济宁、菏泽、潍坊等地区,饺子被称为扁食,这是因为饺子的形状又长又扁,所以扁食这个称呼也就慢慢流传了下来。
还有一种关于饺子的叫法就是“骨扎”,相比于上面的两种称呼人们还比较好理解,但是这“骨扎”真的不太好理解,这是因为“骨扎”和顾家读音相同。
饺子原本的寓意就是团团圆圆,幸福美满,是家人团聚少不了的食物,所以也就赋予了饺子顾家的含义,而饺子和顾家相结合自然就变成了方言中的“骨扎”。
从这以上三种称呼之中,我们也可以领略到山东独特的文化气息,以及饺子这种食物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
在历史传闻中,饺子这种食物是医圣张仲景发明的,它刚开始的名字叫娇耳,张仲景在当初在面皮中包上了一些驱寒的药材来防止老百姓耳朵上长冻疮,后来便一直流传到了现在。
而且不止山东地区对饺子的称呼不同,在中国的历朝历代对饺子这种食物的称呼都不一样,三国时期饺子被称为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被称作馄饨,唐代人称为牢丸,宋代的时候称为角儿,一直发展到现在才有了水饺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