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之一,是李世民比较年轻。
但凡是开国皇帝,多是一帮忠心耿耿的实力派“兄弟”帮他打天下的。而一帮兄弟一起打天下,往往是推举最年长的来做首领,除非是实力能力相差太远。
于是,老皇帝死的时候,会留下一大帮老练的、经验丰富的权臣大将,和一个年轻的、经验不足的小皇帝。像刘邦死时,刘盈只有十六岁。赵匡胤死时,儿子赵德昭(就是传说中八贤王赵德芳的原型)二十四岁。朱元璋长子早逝,预定的接班人朱允炆继位时是二十一岁。
政治不是打仗,不是凭年轻力壮就可以搞定的。年轻,经验少,对臣下缺乏驾驭能力,很容易发生意外:赵匡胤是抢了北周小皇帝的皇位,赵光义、朱棣抢了年轻侄子的皇位,刘盈倒是正常继位,但是大权旁落,吕后才是大汉的实际统治者。
所以,开国皇帝往往要“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实际是清除位高权重经验老到的大臣,替继位的儿子(有时是孙子)扫除潜在的威胁。
李世民没有这样做。他并不是开国皇帝,但在开国之战中建立了不世之功。但是李世民非常年轻,打天下的一帮老臣,大半比他年长。举个例子来说吧,凌云阁二十四功臣,只有长孙无忌、程咬金(程知节)、尉迟敬德、唐俭四个人活到李世民逝世之后。
李世民在世的时候,亲眼看着位高权重的开国元勋们一个个年华老去、驾鹤西游,对未来小皇帝的威胁不大,就没有必要大杀功臣了。
当然,以上的分析,只是一部分原因。而且李世民也并不是完全不杀功臣。比如侯君集参与了太子的谋反,被李世民处死;比如张亮被人告发谋反,斩于西市。这些都可以看作是缩小版的“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而活到李世民逝世之后的四个人,长孙无忌是新皇帝的亲舅舅;尉迟敬德晚年不问世事,专心修炼灵丹妙药;程咬金被免官,复职后又辞职;唐俭更逗,做官期间就不留心事务,常常与朋友饮酒为乐。这样的老臣,都不太有威胁。
相信我,如果不存在威胁,嗜血滥杀的皇帝是很少的,在开国之君中就更少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是他们用来保护自己和儿子的安全的手段——一种非常过激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