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明知司马衷弱智,为何执意传位于他?多亏有个好儿子

晋武帝在位后期,继承人问题就成为关键大事中的关键。自魏文帝曹丕设“九品中正制”后,士族门第,积年以来不仅在政治上成为一股巨大的力量,也成为上层统治阶级联姻所考虑的最关键指标。门第清望,成为高级士族缔结姻亲的首选。

继司马师娶东汉名儒蔡邕的外孙羊氏女为妻,司马昭娶魏朝名儒王肃长女王氏为妻,司马炎本人,也聘弘农华阴高族杨氏女为妻。

晋武帝“长发委地,姿容甚伟”,皇后杨艳“少聪慧、善书,资质美丽”。就这样一个强强联合的夫妻,共生下三子三女。其他孩子都不错,唯独太子司马衷(日后的晋惠帝)生下来就傻乎乎,智商比白痴稍稍高些(晋武帝长子司马轨早殇)。

从医学、遗传学角度讲,司马炎与杨艳都很健康,太子司马衷日后共有一子四女,个个都聪明伶俐。三代人中间,就司马衷一个低智商,很可能是他妈怀孕过久,或出生时产婆太紧张从产道拎出时磕碰了这位大胖小子的脑瓜子,使真龙儿变成傻龙子,贻祸匪浅。

虽然帝王父子不像寻常父子在一起吃住,但司马炎也深知太子司马衷脑子有些问题。平素见面时,小哥们痴愚的举止和呆滞的眼神,任谁都能看出这位太子爷脑袋肯定进过水。武帝司马炎并不缺儿子,几乎可以说是儿子成群,他共有子二十六人。“八王之乱”中的三王(楚王司马玮、长沙王司马允、成都王司马颖)以及后来的晋怀帝司马炽,个个都相貌堂堂,智商超出常人。

武帝与杨皇后夫妻关系不错,一日他回宫后,表示皇太子不堪继奉大统,想换个儿子继统。杨后闻言大惊,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从封建宗法制度来说,皇后此话大有道理。但任由自己的大傻帽儿子坐储君这个位子,实在是妇人之见,没有任何远虑。

司马炎之所以能够篡魏建晋,争取士族的支持,乃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而“九品中正制”也正是因此而生。太子司马衷的生母,乃是出身弘农杨氏的杨艳,其家族在东汉乃是绝对的豪门大族,虽说杨艳早逝,但司马炎的第二任皇后杨芷乃是杨艳堂妹,同样极为支持司马衷。与此同时,太子妃贾南风的背景也不简单,其祖父贾逵曾在曹魏时任豫州刺史,其父贾充则是西晋开国功臣,曾参与镇压淮南二叛和弑杀魏帝曹髦,西晋建立后官至司空、太尉等要职。也就是说,太子司马衷背后,不仅有弘农杨氏这样的豪门大族,还有贾充这样的朝中实力派,司马炎想要废立,不得不三思而后行,这也是其因为杨艳一句话,便放弃废立的原因之一。

司马衷的智力虽然存在问题,但却生了一个好儿子,晋惠帝做太子时,将要纳妃,晋武帝担心太子年纪小,不知道床第之事,遂遣自己的才人谢玖到东宫侍寝,结果就此生下了司马遹。对于这个孙子,司马炎是打心底的喜欢,经常将其带在身边,不仅曾当着廷尉傅祗的面夸奖“此儿当兴我家”,还曾当着群臣的面称赞司马遹像晋宣帝司马懿。司马炎之所以没有废除司马衷的太子之位,也有司马炎想让司马遹未来继承皇位的心思在。可惜,司马遹并未等到继承皇位的那一天,便被贾南风给害死了。

或许正是出于以上四种因素的考虑,司马炎在明知司马衷不适合当皇帝的情况下,还是保全了他的太子之位。不过,司马炎恐怕怎么也没有想到,司马衷不仅没有能力当皇帝,而且继位不久朝中大权便落入了皇后贾南风手中,并由此引发了“八王之乱”,进而导致西晋迅速灭亡。

举报 分享 2022-04-19 11:38:26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