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是直到临终前才明白,让他大呼“天要亡我”,并自刎而没过江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霸王,他目生双瞳,力大无穷,很多人把项羽看作是战胜蚩尤的转世,称呼项羽为战神。在秦朝末年,跟随叔父起义的项羽打着楚王的名义起事。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封立十八个诸侯王,搞分裂割据,把统一的中国倒退到割据分裂的旧时代里去,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在勇武方面,项羽个人战力超群,力大无穷,兵器是重达100多斤的画戟,胯下乌骓马,每战身先士众,斩敌无数。在军事韬略方面,项羽也是一位名将,巨鹿大战,项羽行破釜沉舟,以三万楚军大破秦军四十万,一战奠定灭秦伟业。彭城之战,项羽从被动到主动,以三万骑兵追江刘邦五十万大军,甚至刘邦差点被俘。
关于他的传说很多很多,这其中又以他兵败自刎于乌江最为传神、最为慷慨悲壮。宋朝著名的诗人李清照有诗为证: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其实按照当时的战况可以推论一下,项羽率领的楚军,虽然被韩信的几十万大军围于垓下,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他极其冷静的在指挥兵士在战斗,想尽一切办法以求获得战役的胜利。所以他被围垓下后,并没有选择玉石俱焚,抱着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的心态,而是沉着应对汉军的进攻。要不是当时的韩信让汉军夜间高唱楚歌,让楚军自项羽以下都以为汉军已尽得楚地,导致士气崩溃,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
项羽眼见大势已去,便乘夜率领八百精锐骑兵突围南逃。最后被一老农误导迷路,激战汉军只剩下28人,他仍然要斩将、夺旗。如果不是抱着过江卷土重来的希望,那么项羽为何要逃亡呢?而且他所作的这一切岂非是一个笑话?总不会他觉得江边,有山有水有树林风水好,特意来着自刎吧?
根据最早的记录,项羽是因为无脸面见江东父老而自杀。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后,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剑自刎而死。这种说法出自太史公司马迁之手,距项羽之死年代较为接近,描写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传最为广泛,后世关于项羽自刎的传说大多源于此。
项羽的楚军腹背受敌,后方的粮草通道,被彭越断绝,不得不与刘邦签订“鸿沟和议”,放还刘邦的家眷。项羽撤军后,刘邦采纳张良和陈平的建议,一鼓作气,消灭项羽。
刘邦一方面号令各路诸侯围攻项羽,自己亲率本部兵马追击,结果把项羽追急了,在固陵狠狠修理了刘邦一顿,可见此时项羽也并不是刘邦可以随意拿捏的。
垓下之战爆发后,刘邦、韩信、彭越、英布、刘贾、周殷等合兵六十万,将项羽围困在垓下。汉军以韩信为总指挥,统兵三十万与楚军交战,楚军击退韩信中军,被汉军左右两翼击退,大败而退,项羽连夜率八百骑突围而逃。
垓下之战中,刘邦集团的成分是非常复杂的,有一开始就跟着刘邦干项羽的刘贾、彭越,也有从项羽属下不受用,投奔到刘邦麾下的陈平、韩信,同样有被刘邦拉拢过来的英布,更有从项羽集团投降过来的西楚大司马周殷。
可以说,刘邦能够打败项羽,几乎团结了全天下可以团结的所有力量,这就代表着打败项羽的,不单单是刘邦自己的力量,可以说是全天下的力量,是天下人打败了项羽,用贾谊的话说就“一人之心”对决“天下人之心”。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项羽逃过江东,还有用吗?一点用也没有,很多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一直在描绘项羽的英雄主义,不过是用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怨气罢了。
其实在项羽东逃的过程中,《史记》中描写了一个非常矛盾的现象,项羽逃到东郡,向老农问路,老人家故意给他指了条错路,令项羽陷入沼泽,被汉军追上。
项羽被老农引入沼泽,可见对于楚军,百姓是没什么好印象的,能坑一把是一把。
而到了乌江的时候,又有乌江亭长接应他渡河,这样的记载难道不前后矛盾么,难道是乌江亭长是隐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奸细!
可能这个故事情节,不过是司马老先生自己加上的一段,与后世一样,把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主义刻画到了项羽身上。
其实对项羽来说,渡过乌江,到达江东又能如何?随着周殷在九江反叛,投降汉军,江东之地,可谓是“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真正心向项羽,恐怕在刘贾、英布等人的扫荡中已经所剩无几了,因而项羽认为这是天意要亡他。
可能作为政治菜鸟、军事天才的项羽不能理解自己为什么会失败,只能归于天命,但是作为政治老炮的刘邦,岂能不明白项羽因何失败呢,终究是“得民心者得天下”,项羽纵使过了江东,不过是死于狱吏之手罢了。
《垓下曲》是英雄末路的无奈,《大风歌》是帝王对社稷的担忧。
如果真要说项羽和刘邦有什么共鸣的话,可能他们在临终前对人生和未来发出了一声无奈的感叹,可能在吟唱《大风歌》的时候,刘邦最能理解项羽在垓下时的心情。
项羽率领十万楚军,被六十万汉军围困在垓下,作战不利,四面楚歌声起,项羽感慨悲叹之下,吟唱出《垓下曲》,既有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更有无力破局的悲痛叹息。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同样事情,发生在七年之后,刘邦带病平定英布的叛乱时,身中箭矢,病体越来越沉重,自知时日不多。撤军经过沛县时,召集沛县曾经的朋友、父老乡亲一同宴饮,借着酒劲,刘邦作出了《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在刘邦直抒沛县起兵、夺取天下的豪气之后,也表现出来一代帝王对江山社稷的深深的担忧,尤其是北方还有强大的匈奴,时刻威胁着大汉的边陲。
对于一个行将就木的老皇帝来说,既有穷人显贵的得意,也有身为帝王的豪气,更有对身后之事的无奈,此时的刘邦,可能也会想起项羽临终前的那一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