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命大臣也称为托孤大臣,就是古代皇帝在临终之际所钦点的心腹大臣,用来辅佐即将登基主持朝政的新皇帝,一般来说多是年幼的小皇子。既然是心腹大臣,因此都是德高望重、政绩突出而且忠心耿耿的朝廷高官。
新任皇帝上任后,往往缺乏治理国家的经验和能力,此时领着先皇遗诏的顾命大臣就代替皇帝行使权力,掌控朝政。但凡事都有利弊,顾命大臣虽然享受一人之下,万人至上的尊崇,但风光无限的背后同样也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南朝时期的宋武帝刘裕就有托孤顾命大臣的事迹。刘裕在临终之时召集自己的心腹大臣许羡之、傅亮、谢晖等人,嘱托他们务必尽心尽力辅佐小皇帝义符。在新任皇帝登基的前两年里,小皇帝对几位托孤大臣言听计从,但随着小皇帝逐渐长大,越来越不听几位顾命大臣的意见。
于是几位顾命大臣联合起来废除了少帝义符,另立了宋武帝的另一个儿子义隆为宋文帝。宋文帝登基后,起初也受顾命大臣的管理和约束,但登基第三年亲政后,就先后诛杀了这几位顾命大臣。
托孤大臣按理来说是先皇信任并且尊重的人,那托孤大臣为什么要废除先帝选择的继承人,又另立皇帝?为什么另立的皇帝又要把将自己扶正的托孤大臣赶尽杀绝呢?南朝时期的托孤案例的惨烈结果是偶然的吗?
事实上,由于受古代封建思想的影响,被立为太子的皇子,在年少时很少有人约束和管教,形成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品性。作为皇子时,不参与政务,因此不会影响到国家利益,而一旦登基为帝,其性格中的劣根性就会展现出来,严重时会影响到国家的存亡。
托孤大臣正是基于对国家利益的考虑,就会干涉皇帝的权利,甚至废立皇帝。此外,还有一些托孤大臣仗着自己受先皇的信任,对新上任的皇帝颐指气使,当年幼的皇帝想要亲政时,却独揽大权从而产生权利之争,甚至会设计陷害皇帝,另选择易于自己操控的傀儡皇帝,以便挟天子以令诸侯。
那么为什么被托孤大臣册立的新皇帝会反过来杀掉他们呢?另立的皇帝尽管在心里也曾感谢过顾命大臣给他们能够成为帝王的机会,但是,旧的皇帝被废的记忆也深深的烙印在他们的脑海里。
既然昨天旧皇帝能被托孤大臣废掉,那么今天自己也可能被他们废除后再选新人。新皇帝为了防止托孤大臣以同样的手段对付自己,只好先下手为强,以便树立自己的威信。所以,几千年来的托孤大臣看似表面风光无限,但其背后却承担着巨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