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清醒的开国功臣,临死前提了一要求,朱元璋:正有此意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十分暴虐,他最心狠手辣的一点莫过于杀死了和他一起打拼江山的忠臣,不说有意造反的人,就连才能卓越、无心造反的人,也难逃厄运,这里就要提到一个人物,王弼。他是明朝最清醒的开国功臣,临死前提了一要求,朱元璋:正有此意。
朱元璋打天下,不光靠他个人的才能,当时他手下的贤者谋士,精密的士兵,在任何一个时代跟任何一个人比较都是毫不逊色的,王弼就是他手下的一员大将,在朱元璋开始打江山的时候王弼就跟着他了,而且是王弼主动归顺。要说王弼这个人,也是武艺了得,据《明史》记载,王弼在参加的200多场战争中,几乎没有打过败仗,他总是胜利的一方。这么优秀的一个人,毫无疑问,朱元璋十分看好他,一直提拔他直到升了元帅,一直到朱元璋称帝之后,依旧是拥有很高的权利和地位。
朱元璋有个儿子叫做朱标,可惜朱标英年早逝,在朱标没有死之前的几十年里,朱元璋一直想让朱标继承自己皇帝的位置,并封他为世子,从来没想过换人,不仅自己悉心教导,更是让很多优秀的大臣教授他知识,其中有个朱标非常亲近的大臣叫做张蓝玉,根据《明史》记载,朱标死后,朱元璋对朱标忠心耿耿的太子亲信们全部被屠杀干净。张蓝玉和王弼的关系十分密切,在蓝玉案爆发后,王弼被朱元璋盯上了。
朱元璋出身贫寒,以前就是个放牛的,一般出身贫寒的人在功成名就之后样样都会格外的珍惜,比如汉朝开国皇帝刘邦,也杀了很多帮他一起打下江山忠臣,朱元璋在蓝玉案之后,杀掉了很多大臣,其中不乏一些忠心耿耿的臣子,朱元璋从小的生活环境和他的经历让他缺乏安全感,因此疑心特别重。
王弼在听说蓝玉案之后回到京城,看到昔日的好友的头颅被别人拎在手里,早就预感到大事不好的他,直到结局已经不可挽回了,急忙写信给自己的儿子,告诉儿子什么事情发生,都千万不可以造反。回到皇宫知道自己命不久矣,这才对皇上提了小小的要求,就是希望皇上放过他的儿子,这样的话他的儿子还可以继续为皇上效力,朱元璋一听,笑了起来说:“正有此意。”王弼死后朱元璋也是信守诺言没有杀他的家人,他知道王弼也是个明白人,也没有必要赶尽杀绝,并且还为王弼立碑,让他的后代去祭拜他,封他的儿子为安远侯。
王弼是明朝最清醒的开国功臣,是一个聪明人,从长远来看这样做全是最好的选择,但王弼的死着实有些可惜。朱元璋忌惮王弼的实力,滥杀无辜也就下了个杀人如麻的罪名,朝廷上下容不下能人,整个朝廷最后没有能干的人最终结局也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