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提出“招安”的梁山好汉是谁?并不是宋江!

一直有个印象,梁山好汉的“招安”,是宋江一个人的主张。其他一百零七位好汉,要么像李逵一样坚决反对,要么像吴用一样随波逐流。宋江千方百计、软磨硬泡、力排众议,带领着不情愿的一百零七将投降朝廷。

那天用读书软件搜索了一下“招安”两个字,惊奇地发现,最早提到招安的,并不是宋江,而是武松。而且武松提出招安,要比宋江早,早得多。

第三十三回,武松流亡,投奔二龙山,路过孔太公庄上,与宋江重逢,盘桓数日。期间谈到未来打算,武松说:“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

武松虽然为人精细,有时不免使酒任性。但他与李逵的滥杀不同。血溅鸳鸯楼时,他一口气杀死十多个人,并不仅仅是为了出气,更重要的是为了安全——他要逃跑,要争取时间,就不能让官府很快发现这灭门惨案。

杀了这么多人,武松肯定不能在正常的社会秩序中安身立命了,于是他先跑到十字坡,然后又准备投奔二龙山。二龙山是一个具体而微的小型梁山,也是一帮不容于社会秩序的好汉,在此打家劫舍、勉强容身。

据张青夫妻的介绍,二龙山现在被花和尚鲁智深与青面兽杨志所占据。武松与他们没有交情,但也闻名已久,知道他们一定是义气相投的好汉。现在武松要去投奔他们了,为什么却想着“异日不死,受了招安”?

因为在武松的心里,一直藏着招安这个理想。他肯顺势而为,寄身山寨,杀人放火,打家劫舍,但他仍旧认为,受招安、重回社会秩序,才是适合自己的理想之路。

不止是武松。彭玘也劝宋江找机会招安,呼延灼也认为宋江在等机会招安。至于宋江的老朋友、神行太保戴宗,更是在宋江尚未提出招安战略的时候,就向别人介绍梁山是“论秤分金银,换套穿衣服,只等朝廷招安了,早晚都做个官人”。

原来有这么多人主张招安!

上梁山不是目的。因为以梁山与朝廷的实力对比,他们并没有推翻宋朝、重建政权的希望。上梁山只是手段,通过集聚人才,引起朝廷重视,曲线得官。“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这才是大部分好汉的真正想法。

在七十二回,宋江借梁山聚饮,明确提出招安计划,却受到了很多反对。武松说:“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鲁智深说:“只今满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林冲也说:“朝廷中贵官来时,有多少装么,中间未必是好事。”

武松等人反对招安,但是并没有提出自己的目标与纲领。唯一提出明确目标的是李逵:“晁盖哥哥便做了大皇帝,宋江哥哥便做了小皇帝,吴先生做个丞相,公孙道士便做个国师,我们都做个将军,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在那里快活,却不好?不强似这个鸟水泊里?”但是毫无可操作性,形同胡闹。

所以,武松等人反对招安,只是担心朝中坏人太多(并没有人怀疑皇帝是坏蛋。《水浒传》是封建社会的作品,也不太可能直接否定皇帝),接受招安,不能得到“早晚都做个官人”的好下场,反而受到更多迫害。

不怪武松,他也曾信任过阳谷县令,但是县令不肯替他哥哥申冤;他也曾信任过管营施恩父子,但是他们不能庇护他周全;他也曾信任过张都监,甚至感恩戴德,结果张都监对他的一切恩宠,都是为了陷害。他受了生活的太多苦,已经不能轻易相信朝廷与官府了。鲁达也好,林冲也好,他们的际遇,都和武松差不多。

宋江却不同。他从一开始做押司时,就是一边身在公门,一边暗通贼寇。放跑“智劫生辰纲”的一众罪犯,根本就是他主动为之。

严格说起来,是宋江左右逢源、首尾两端,才丢失了他在官府的公职,才有了后来一系列的遭遇:是他先辜负了朝廷与官府!朝廷与官府对他的惩罚,都是他咎由自取。

所以,宋江对朝廷怀有较大的幻想:“从前是我错了,现在我改正,就能受到善待”。而招安,就是他改正错误的必经之路。

不能要求封建社会的土匪都具有“坚决彻底的革命性”,那是超越时代的要求。宋江也好,武松也好,鲁智深也好,林冲也好,除了滥杀无度的李逵之外的任何梁山好汉,都是“利己主义者”,都是替自己谋求最好的出路——这并没有错。

他们的区别,只是在对招安的认识不同:有人认为这是升官发财的终南捷径,有人认为这是蚀骨灼心的断肠草、鹤顶红。

如果而已。

举报 分享 2022-04-12 10:17:18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