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与窦婴:两位功臣之死有什么异同?他们为何都死于非命?

韩信和窦婴都是西汉前期非常重要的将领,也都是死于非命。他们之间也的确有着很大的可比性,把他们的遭遇拿来对比一番也是很有趣的事情。

先来看他们之间的共同点。他们都曾经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在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的过程中,刘邦自己曾经特别强调自己得益于三个重要的功臣,“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而窦婴则是在汉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时,身为大将军镇守荥阳,为叛乱的最后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们都曾经位极人臣。早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刘邦就已经派张良册立韩信为齐王,天下大定之后,刘邦又改封韩信为楚王,成为势力最为强大的诸侯王。而窦婴则是在平定七国之乱后,被封为魏其侯,在汉武帝即位后,窦婴又成为汉武帝所任命的第一个丞相,封侯拜相享尽荣华富贵。

他们之死多少都有些冤枉,至少是死非其罪。在刘邦平定天下之后,就把解决异姓诸侯王的问题放在了首位。先是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欺骗韩信说自己要巡游,韩信前来迎接的时候被刘邦俘获。虽然查无实据,刘邦还是废黜了韩信的王爵,改封为淮阴侯。后来,刘邦外出打仗的时候,萧何与吕后合谋将韩信下狱,以谋反的罪名夷三族而死。实际上,韩信的谋反罪名,多少有些莫须有。刘邦在知道韩信的死讯后,“且喜且怜”,一方面为韩信之死而高兴,另一方面毕竟知道韩信是无辜的,所以多少有些怜惜之情。窦婴则是因为琐事得罪了当朝丞相汉武帝的舅舅武安侯田蚡,当时汉武帝正在加强中央集权并且要清除窦太后在各方面的影响,窦婴作为窦太后的侄子,有长期门客盈门,门庭若市,这些都是汉武帝所忌讳的事情,于是借口窦婴假传先帝遗诏而将他处斩。窦婴之死,也多少有些冤枉。就连他的敌人田蚡其实也是很心虚的。后来,田蚡病重临死的时候,一直在念叨着谢罪的话。家属请巫师来作法,巫师说这是窦婴和灌夫的冤魂在作祟。而且,汉武帝本人也清楚窦婴是冤枉的。后来公开表达过对田蚡的不满,也算是对窦婴的某种平反了。

但韩信和窦婴之死,多少又有些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韩信之死在所难免,而窦婴之死则是咎由自取。韩信个人军事能力出众,这是世人皆知的事情。当初在韩信身为楚王而被诬告谋反的时候,刘邦原意是带兵前往将韩信捉拿。刘邦的重要谋士陈平就提醒刘邦,你掂量一下,在战场上有把握打过韩信吗?一下子就把刘邦给问住了。不得已,他们才采取了智取韩信的计谋。对于这个军事天才的存在,刘邦始终都是放心不下的。更何况,韩信本人也对刘邦不满,他认为刘邦如此对待自己太不公平,他也隐约表达过这种不满。他们君臣有一次闲聊,说到诸将的能力,刘邦顺便问韩信,你觉着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能带十万。刘邦说,你自己呢?韩信说:多多益善。刘邦笑着说,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被我给擒拿了呢?韩信说:陛下不善于带兵,却善于带将。而且陛下的成功这是天意。其实,我们从他们的对话中,能感受到韩信的不服。西汉前期政局不稳,刘邦始终都把如何巩固新生政权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这就决定了,刘邦他们迟早是要收拾韩信的。

西汉前期的异姓诸侯王

窦婴则不然,当时的窦婴虽然已经不再担任丞相,但依然保持了魏其侯的爵位。汉武帝对他也还是尊重的。汉武帝并没有下定十足的决心要杀窦婴,这样一点可以从窦婴被判处死刑的反复过程得到验证。假如窦婴在退职之后,不结交灌夫,能够做到闭门自守,安享晚年并不是不能实现的梦想。他在退职后,还招徕门客,结交了灌夫这种极易惹是生非的朋友。甚至还纵容子弟犯下杀人的罪行。这些都是后来导致窦婴被杀的重要因素。比如蔡东藩先生就曾经说过:“窦婴既免相职,正可退居林下,安享天年,乃犹溷迹都中,流连不去,果胡为者?”

韩信和窦婴之死,还有一点儿不同。窦婴是经过了正规的司法审判,最后在刑场上明正典刑,斩首示众。而韩信则不然,韩信之死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阴谋欺骗的性质。当时,有传言说韩信要谋反,萧何与吕后合谋宣布刘邦在前线打仗获胜要求百官都入朝庆贺。韩信也来到宫中,却在宫中被抓,然后就在长乐宫的钟室之中被杀。窦婴被杀后,窦家人并没有受到株连,他们在东汉的时候还曾经辉煌了一百多年。而韩信被杀,却是夷三族,整个家族都收到牵连。

最后要说一点,人们对他们的冤死,也抱有不同的态度。窦婴身为权贵,最终被杀,咎由自取。而一代军事奇才韩信,功高震主,最后死于非命,后世多少是有些同情的。所以,在后世,很多地方都有韩信庙,在历代文人的诗词作品中,韩信也多以正面形象出现。为韩信感到惋惜的作品,也所在多有,比如刘禹锡就在《韩信庙》一诗中写道:“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

举报 分享 2022-04-11 08:18:14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