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三公家族的袁绍,为何会被“宦官之后”的曹操击溃

说起袁绍,那可要说下他的家庭背景,“四世三公”之后,名门望族出身。但是,在他弟弟袁术眼里他就是一个“贱种”。

虽然比袁术大,但是在袁术的心里,袁绍从来都不是他哥哥,只是他老爸当年一时兴起,和丫鬟(或者婢女)生的“杂种”而已。在他心中,自己才是袁家唯一的法定继承人,他袁绍算啥了?

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袁绍虽然也不能算真君子,但起码要比袁术好的多。无论从人际关系还是影响力,再到号召力都比袁术要好,而且好的还不是一星半点。

这就印证了那句老话,“满瓶子不响,半瓶子晃荡”,袁术恰巧就是这种人。最后结果,也是悲惨至极。(今天我说的袁绍,不是袁术,只是用袁术对比一下)

说起袁绍就要从讨伐董卓开始,当时的袁绍可谓是风光一时。

有着“四世三公”的家庭背景,在加上当时他的人马多,人品还行,等多方因素考虑,各路诸侯一致推崇袁绍为盟军统帅,带领大家去讨伐董卓这个“奸贼”。

袁绍也不负众望,带领大家去了,但是去了,却没有攻打董卓。各路诸侯明着看起很团结,实则都各怀鬼胎,都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

都明白上去和董卓火拼,不管输赢,对自己的实力都会大大的消耗,消耗之后,就会被其他诸侯所吞并,所以谁都不愿意上去。

作为统帅的袁绍也是如此,做事瞻前顾后,犹犹豫豫,好的战绩被一误再误,最后还是曹操带领着一点点自己的人上去比划了一下,虽然惨败,但英雄气概却让天下人折服。

最后盟军也瓦解,各自回自己的属地。从此事就能看得出,袁绍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

做事思前想后,等到决断的时候,没有一个合理的选择,做事缩手缩脚,最后的失败也必定属于是他,这一点不用质疑。

再从迎接天子之事说下袁绍,贾诩等谋士多次劝说袁绍,要“奉天子以令不臣”,或者说“挟天子以令诸侯”都可以。

就是要把天子接到自己的身边,这样就可以以天子的号令,向全国发令,这样的名正言顺,自己也能算得上是“中央政府了”。

可是袁绍了,犹犹豫豫,觉得天子来了,很多事都要请示天子,自己的就受到束缚了,就因为的袁绍的优柔寡断,不及时采取行动,结果被曹操捷足先登。之后,袁绍自己又气的不行,还骂人家曹操。

曹操在迎接天子之后,全国有才能的贤士都归附于他,曹操的实力也得到了迅速壮大。本来曹操在袁绍的眼里都不值得一提。

就因为此事,曹操比袁绍果断,之后却成为袁绍最大的劲敌,这也是袁绍自找的,也来不到别人身上去。

之后就是袁绍和曹操官渡之战,两方都想置对方于死地。笑到最后的,不是实力超群的袁绍,而是实力稍逊一筹的曹操,这又是怎么一回事了?

首先刘备离开了袁绍,刘备假借去联合刘表之际,向袁绍请命,实则是想“开溜”。

刘备为什么会选择“开溜”了,主要因为之前兵败汝南,回来之后袁绍脸色不好看,自己可能也觉得不好意思,就借机离开。但史书记载,袁绍父子对刘备相当尊重。应该说刘备脸挂不住,自己走了。

其次就是许攸“叛逃”,原因是袁绍既不听许攸的意见,又满足不了许攸的要求。

许攸的“叛逃”对袁绍来说损失惨重,许攸掌握着袁绍许多军事机密,再加上此人足智多谋,之后投靠曹操,袁绍不败才怪。

最后就是张郃叛变,张郃劝谏袁绍重兵把守乌巢军粮重地,但是袁绍不听,却听取了郭图的建议,最后被曹操一把火烧了军粮重地乌巢。

之后郭图又怕袁绍怪罪,直接诬陷张郃,袁绍是那种死要面子的人。张郃收到消息,没有办法只能烧了战车,投靠曹操去了。

两军大战在即,袁绍的帮手,刘备借机“开溜”,谋士许攸投靠曹操,大将张郃投靠曹操,这样的战争,袁绍还想赢,只能坐等输的份了。

最后被曹操大败,从此一蹶不振,再无翻身之日,之后就驾鹤西游了。

袁绍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虽然他也算得上戎马一生,大起大落过,但是大落之后就结束了,如果没有家庭“四世三公”的背景。

或许他都没有大起大落得机会,因为他做事优柔寡断,不听贤臣的忠言,却爱听信谗言,最后落的那样的下场也是既有自取,怨不得任何人!

想想“四世三公”后裔的袁绍,却被出身宦官之后的曹操击溃,大家觉得是不是很可笑?这就印证了那句话,“英雄不问出处”。

举报 分享 2022-04-10 13:35:44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