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杨家也是四世三公,为什么没有如袁绍起兵成为诸侯?

弘农杨家,秦末本起于武家(杨喜),东汉却从文(杨彪、杨修),到北朝末期又回归武家(杨忠、杨坚),算是个趣谈。星火辰认为,汉末的弘农杨家没学汝南袁家(袁绍、袁术)成为诸侯,那是因为杨家没有袁绍、袁术这样的不肖子。

一、首先说说这“不肖子”不等于“不孝子”,说的是袁绍、袁术一点不像他们的长辈或祖先

汝南袁家从袁安开始,世世代代以儒学而传家,这和弘农杨家从杨震开始以儒学传家是一样的,杨震甚至有“关西孔子”的名头。

东汉自刘秀开国后,虽然不杀功臣,但是把功臣们都赶回家去享受去了,不让他们掌握朝政。于是,一大批手无缚鸡之力的儒生被提拔起来,和东汉的皇帝、东汉的外戚、乃至于东汉的宦官们一起来掌控朝政。这些家伙大多被称为清流,袁家、杨家就是其中的代表,都是四世当到了三公的高位,门生故吏满天下。

这两家最厉害的不光是代代三公,主要在于这两家在天下士人的心目中地位极高、很受尊重,而且这两家还有好些人曾经录尚书事,不但有着三公和清流的虚名,而且曾经掌控着东汉朝廷的最高实权。

到了汉末,杨家与袁家的地位是相等的,然而两家的追求和他们的后辈却大不相同。

历史记载:袁绍、袁术兄弟都好任侠,游走于朝野之间,喜欢搞政治小集团。而杨家的子孙们依旧在朝廷当中,做着他们只以为清高的规谏皇帝的事儿。而后来著名的杨修,此时还没长成大人咧。

也就是说,袁绍、袁术兄弟都抛开了儒学的祖业,成了半个江湖人士,这两个不肖子让他们的叔父袁隗极为担心,拼命让这两个家伙回朝廷任职,想把这两个家伙放在自己的监控之中。

而杨家呢,显然没有这种人物。

二、杨家大概是有当圣人、致太平的追求的,他们的祖先杨震既有关西孔子的美称,又有“四知”的典故,死后还能招来大鸟的悲鸣

话说汉灵帝时期,历史上有名的昏君问杨家的子孙杨奇说:“朕与汉桓帝相比怎么样?”那汉桓帝早汉灵帝一任,当时已经是众口一词的昏君了,杨奇打趣道:“陛下和桓帝,真的一个是唐尧(尧帝)、一个是虞舜(舜帝),不遑多让啊!”杨奇表面上夸桓帝、灵帝是尧舜一样的圣君,实际上说他二人荒淫无道彼此不遑多让。灵帝怎么能听不出来,于是这位昏君也语带双关:“你脖子够硬,死后一定会像你祖先一样招来悲鸣的大鸟的。”

话说这个杨震,生前不但享有关西孔子的美称,也有像孔子一样要实现伟大政治抱负的追求,结果终于被陷害服毒而死。据说他死后,有一只两三米高的大鸟到他葬所悲鸣,直到他下葬后这才飞去。

曾经,有人给送来贿赂,说是:“没人会知道。”杨震却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么敢说没人知道。”杨震的确是一位爱惜自己羽毛的人,于是,杨家的子孙,大多与他为人处世的的方式相同。

在朝局中,杨家的处事方式显然比袁家要生硬,或者说更耿直、正直,直到杨修的老爹杨彪时期,其家风、为政作风依然如此。

而袁家,到了袁绍、袁术之父袁逢,其叔父袁隗的时代,他们更接近于圆滑的官僚,少见正直、耿直的风气。

三、因此吧,杨家没和袁家一样成为诸侯,一是理想追求不同,二是朝野实力不同,三是人物机缘的问题

1、抛开袁绍、袁术这种有王霸之志的人来说,袁家追求的也是自保,能够在任何时代都位列高位而不倒。而杨家的追求,更多表现为一种儒家骨节的践行理想,直到杨彪的时代,依然有一种傲骨,居然敢对曹操怒目而视。杨修的死,除了杨修自己的问题,从杨彪对曹操的态度来看,杨彪未必没有责任。

2、杨家和袁家都四代人位列高位,然而让人奇怪的是,与袁家在地方上有许多有实力的门生故吏相比,杨家的门生故吏似乎并没有太多掌握地方权力。当杨彪在朝中与董卓,与李傕,乃至于与曹操对抗时,他更多表现为清流中的声望的支撑,而不是地方上的军事实力。袁家则大不相同,冀州的韩馥、河内的王匡等人,都是袁家的铁杆,乃至于董卓、丁原等人,背后似乎也隐约可以看到袁隗的影子(虽然袁隗后来死于董卓之手)。

3、说起机缘的问题,这其中有很多个例。乱世一句名言叫“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袁家的袁隗、袁基等人,因为身处朝廷,结果被灭族,逃出去的袁绍、袁术都成了诸侯。而杨家的杨彪父子,大约一直都在皇帝身边,数度陷入险境,因为他们巨大的名声,这才屡屡侥幸逃过,还谈什么诸侯。更何况,杨家人的年龄结构有些不合适。东汉大乱时,比袁绍、曹操等人大约大十多岁的杨彪已然是东汉核心高官,而袁绍、曹操等人正处于进退都可的中层。而杨彪的儿子杨修呢,又比曹操、刘备等小一辈,大约是孙策、周瑜同龄的。你要让儒学世家出身的杨修像江东虎子孙策一样去开创基业,那岂不是太难了。

顺带说一下,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自认为是弘农杨家之后,这个东西还真不好证明,南北朝、隋唐时代许多高官之家都自认汉朝名门,杨忠的做法也不算新鲜。

举报 分享 2022-04-10 09:26:44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