貂蝉只是个舞女,三国第一美女应该是她,被认为是“洛神”转世

历来在人们心目中,三国时期第一美人是貂婵,然后是大乔、小乔。但在《三国演义》中,貂蝉出场时,作者罗贯中只给了她8个字的评语:“年方二八,色伎俱佳”,可见貂蝉只是个能歌善舞的妙龄少女而已,凭的是豆蔻年华、青春无敌。可见貂蝉只是个舞女而已,她的出场只是为了衬托吕布,推动故事情节而已。而三国第一美女应该是历史确有记载的甄宓。

甄宓出场是被迫的。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时逢官渡之战,曹丕率领军队杀红了眼,不顾父亲曹操的命令,擅自闯入袁绍府中,“见两个妇人相抱而哭”,曹丕上去举剑要杀,忽然看到甄宓。当时甄宓为了躲避战乱故意身穿粗布衣服,满脸污垢,披散着头发,即使是这样,曹丕仍然被甄宓的脱俗气质打动了,立刻由杀气腾腾的恶汉变成了谦谦君子,用袖子轻轻拭去甄宓脸上的污垢,“见甄氏玉肌花貌,有倾国之色”,于是改口对甄宓的婆婆袁绍的妻子刘氏说:“我是曹丞相之子,愿保护你们全家老小。等曹操来了,刘氏为了保全性命,赶紧不顾颜面地表示,愿把儿媳甄宓献给曹丕当丫环。曹操也被甄宓的美貌打动了,盯着甄宓赞叹道:“真吾儿妇也?”气质如此高贵的女人怎么能当丫环呢?于是,让曹丕纳甄宓为正室夫人。此时曹丕刚18岁,甄宓比曹丕还大5岁。

貂蝉与甄宓,一个是“色伎俱佳”,浓妆艳抹,投怀送抱,让小人着迷;一个是“倾国之色”,蓬头垢面,身不由己,令丞相折腰。这一比,高下立见。甄宓从小就显示出不同于一般女子的追求,8岁时,家门口来了表演马戏的,家里人和姐妹们都跑到楼上趴着窗户看,唯独甄宓没有去。姐妹们都觉得奇怪,而甄宓的回答则是:“这些马戏不应该是女人看的。”甄宓还很喜欢读书,她觉得读书理解过去才能看清未来走向。当时军阀征战天下大乱,加上饥荒,百姓都将珍藏多年的命根子珠宝首饰拿出来变卖,而甄家家境巨富,就把这些珠宝都买了下来。

此时甄宓便对母亲说:“现在世道非常乱,为什么要买那么多宝贝?这些都是引来灾祸的不祥之物啊!容易激发乡亲们的仇富心理。”接着又劝母亲把家里的粮食都捐出来赈济乡亲,广布恩惠。全家都觉得她的想法好,于是就照甄宓说的做了。避免了可能发生的灾祸。甄宓不仅见识不凡,还非常善良。14岁的时候,甄宓的二哥去世了,甄宓仍然尊重嫂子,照顾侄子,日夜操劳。而甄宓的母亲却对这个寡妇很苛刻,非打即骂。甄宓多次劝母亲,希望母亲对待寡嫂像对待亲生女儿一样。母亲被她的一番话感动得哭了。

如此美丽贤德的女子真是千年不遇啊!袁绍听说后,便为自己的次子求婚,于是,建安年间,甄宓嫁给了袁熙。嫁给袁熙之后,甄宓并不幸福,因为这本身就不是自己所愿,只是被袁绍逼迫的。在之后官渡之战,袁绍大败,甄宓被曹操许给曹丕。曹丕“少有逸才”,8岁就能写文章,熟读古今经传、诸子百家,虽然没有弟弟曹植那样文采非凡,却也出了几本书,算是个文学家,又善骑射、好击剑,能领兵打仗。可以说曹丕和甄宓还是非常般配的。甄宓深得曹丕宠爱,先后生了曹叡(未来的魏明帝)和东乡公主。

而甄宓对曹丕也是十分忠诚,她为曹丕写了《塘上行》,文采不逊于“建安七子”的水平。“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甄宓不光贤惠,并且政治眼光也很高,曹操听从她的建议:蜀吴未灭不必急于称帝,仍要“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被封为魏王,加九锡,但到死都没有称帝。或许曹丕之所以长期宠爱甄宓,是忌惮曹操对甄宓的信任。

等曹操死后,曹丕立刻露出了本性,权力和欲望已经使这个曾经的翩翩少年变成了野心家。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他继承了父亲之位,但他不满足于做一个魏王,他不听甄宓的劝告,想自己当皇帝。曹丕以“禅让”的方式取代汉朝自立,国号大魏,改元黄初,自称魏文帝,定都洛阳,三国时代的魏国建立。曹丕登基之后立刻营建洛阳宫殿,此时山阳公献给曹丕两个美女,一个郭氏一个李氏,曹丕一并收留。此时甄宓已经40岁,逐渐色衰,于是曹丕就逐渐嫌弃甄宓了。

紧接着谣言就来了,说甄宓与曹植有苟且之事,这谣言的源头出在郭氏口中,郭氏妒嫉甄宓的美貌和才华,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与普天下的负心人一样,过去的万种风情比不过现在一句谣言,往日的千般恩爱比不过今天两句闲话,曹丕竟然信了,还把甄宓早年曾嫁给袁熙的旧账翻出来,当作甄宓的一个污点。以甄宓对自己“有怨言”为名,赐死了她,葬在邺城。甄宓下葬之时,“被发覆面,以糠塞口”,极为凄惨。一年之后,曹植从外地回来觐见魏文帝曹丕,曹丕仍耿耿于怀。

得知甄宓死后,痛苦的曹植抱着甄宓的枕头,睹物思人,满怀凄楚地返回自己的封地时,夜宿舟中,恍惚之间,远远看见甄宓凌波御风而来,话还没说,人就不见了。曹植一惊而醒,原来是南柯一梦。他怅然若失,久久不能入睡,连夜写下了一篇流传千古的《感甄赋》:“……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近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这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打动了每一个读到它的人,于是四处传抄,迅速传播,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

之后曹丕病死于洛阳,终年40岁。甄宓的儿子曹叡继位为魏明帝,他觉得《感甄赋》的名字太露骨,让朝廷颜面尽失,遂下令改为《洛神赋》,想借古代溺死于洛水的伏羲之女,转移读者的思路。没想到适得其反,人们继续颂扬甄宓的美德,并说甄宓是“洛神转世”,甄宓的名字也成了“甄洛”。

举报 分享 2022-04-10 13:11:44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