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末日像:皇帝被公然追杀,皇子被集体抛尸,全国折损两千万人
皇帝被大臣拿刀追杀,皇子被集体勒死抛尸苑池,大臣们被集中扔进黄河,宫内一次屠杀700人……这些惨烈的镜头其实只是大唐雪崩之下的缩影。
我们先从唐昭宗李晔这个人谈起,揭开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唐昭宗李晔在位16年,用了六个年号:文德、景福、乾宁、光化、天复、天祐,把他从“靠自己”到“求上天”的心态表露无遗。估计在启用“天祐”的时候,他的心颤抖了一下:万一天不佑,还能求谁呢?
好在这个痛苦并没有折磨唐昭宗太久,元祐元年八月的一个晚上,心情郁闷的李晔喝了点小酒后早早地躺下了。就在半梦半醒之间,寝宫一片吵杂声惊醒了他,预感不妙的他一跃跳下床找藏身之处。
李晔的感觉非常准,门外一百多号人,为首的是左龙武统军朱友恭、右龙武统军氏叔琮和枢密使蒋玄晖,他们奉朱温(现在应该称他为朱全忠)之命“深宫拜访”。
开门的是李晔的夫人裴贞一,她一脸疑惑地责问蒋玄晖:既然有要事相奏,为何带这么多士兵?蒋玄晖也不答话,左手搂着裴夫人的头,抬右手刀锋从她脖子上划过……
李晔已经来不及躲藏,单衣薄衫地围着大柱子,跟手执利刃的士兵们“躲猫猫”。李晔想过一百种自己可能的死法,毒酒、白练都有可能,唯独没想到被他赐名“全忠”的家伙,居然一点尊严也不给他留,毫不掩饰地闯宫对他实施追杀。
李晔倒下了,嫔妃李渐荣用最后的力气趴在他的身上,想用自己的身体替他挡住刀刃。然而一切都是徒劳,李晔的呼吸终于停止,只是双眼圆瞪,盯着褪色的雕梁画柱久久不肯闭上。
说起来李晔是个生不逢时的苦命皇帝,李渊、李世民在地下或许会搂着他说:孩子你辛苦了,江山沦落不是你的错!
安禄山之乱后,李唐一蹶不振,后经文宗、武宗、玄宗三朝的努力,奇迹般地出现复苏迹象,人口居然增长了40%。然而,唐懿宗李漼和唐僖宗李儇两代顽主皇帝,轻松地摧毁了“大中之治”的短暂辉煌,李晔从哥哥李儇手上接过来的是一个破碎的江山。
悬在大唐帝国头上的有两把刀:宦官和藩镇。
李晔利用藩镇之间的矛盾,安抚朱全忠,把秦宗权等割据势力打得七魂出窍,又干掉了杨复恭、李顺节为首的宦官势力,让危害皇权百年之久的阉宦集团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宦官势力的覆灭让禁军掌握在了李晔手上,这是百年来第一次。在摘掉悬于头上的第一把刀之后,李晔又把目标瞄准了更强大的敌人藩镇。可惜的是,年轻的李晔太低估了藩镇势力的复杂性,也高估了自己的实力。
在朱全忠与李克用的矛盾中,李晔没有让朱全忠成为自己的刀,反而让自己成了朱全忠砍向李克用的刀。结果,好容易掌握自己手中的禁军,被李克用打光了!
禁军掌握在宦官手上,多少对藩镇还能起到威胁作用,如今皇帝对藩镇的唯一威胁不存在了,李晔的噩梦接踵而至。
第一个跳出来的就是李茂贞,这家伙比朱全忠还要无耻,公然羞辱李晔,还两次俘虏了李晔。期间李晔一度被废黜,德王李保被强行扶上龙椅。
那段时间李晔苦不堪言,他先被囚禁于少阳院,门锁被浇以铁水,每餐由太监从狗洞递进去。朱全忠为了从李茂贞手上抢回李晔,大军围城一年多,城中人相食。李晔身边的太监饿死好几个,他靠一点自己磨的豆麦粉才活了下来。
一系列的战斗之后,各大军阀实力大损,从此奠定了朱全忠在朝中独一无二的地位。这也注定了复位以后的李晔,从狼群又掉进了虎口。
原本李晔想靠宰相崔胤悄悄恢复禁军,却被朱全忠突施冷箭杀害了崔胤,从此李晔永远地失去了恢复皇权的可能性。
不久,朱全忠釜底抽薪,强行拆毁长安皇宫,将首都迁移到他的虎穴洛阳。一坨香喷喷的肉饵,就放在了朱全忠的嘴边,他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因此李晔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求“天祐”。
老天是靠不住的,李晔奋斗一生最终还是成了朱全忠的刀下鬼。不过,朱全忠并未急于登基,而是立李晔12岁的儿子李柷登基,是为唐哀帝。
有人称李柷为唐哀宗,其实这是不对的,“唐某宗”这个叫法,中间的那个字是庙号,而李柷的“哀”是谥号,不是庙号,所以他只能叫唐哀帝,而不是唐哀宗。李柷的庙号是什么?对不起,没有,因为他死后大唐就亡了,懒得给他上庙号了。
李柷跟老爸李晔一样,也死于朱全忠之手。“全忠”真的很尽责,为了这个“全”字,他贴心地送走了李晔及身边的宠妾,当然也不能拉下李晔的嫡妻何皇后。
李柷登基的第二年,朱全忠逼李柷下诏:何太后与大臣蒋玄晖秽乱宫闱,废为庶人,赐自杀!
李柷能做什么呢?他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少年小朋友,登基后连自己的年号都不敢起,咳嗽一声都要看看朱全忠的脸色,除了以顺从的态度尽量不惹怒阎王爷,他什么也做不了。
天祐四年,当了三年傀儡的李柷,奉命写了一道禅位诏书,正式给大唐帝国画上了句号,朱梁帝国粉墨登场。
我们的李柷小朋友,于第二年被朱全忠一杯毒酒,打发去与家人团圆。
李柷当了三年皇帝,看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亲人们被一批批集体送去祖陵。乾宁三年,覃王李嗣周,延王李戒丕,通王李滋,沂王李禋,彭王李惕,丹王李允,及韶王、陈王、韩王、济王、睦王等十一人被杀。
这十一位王爷都是宪宗、穆宗之后。
天祐二年,李柷已成年的九位兄弟,德王李裕、棣王李祤、虔王李禊、沂王李禋、遂王李祎、景王李祕、祁王李祺、雅王李禛、琼王李祥,被朱全忠叫到西苑宴饮。席间兄弟九人全部被勒死,投尸于九曲池。
李柷还有七个襁褓中的弟弟,以及堂兄弟二人下落不明,李柷是否有子女,生死几许一概不知。以朱全忠对亲儿子的狠辣手段来看,估计宗室近亲子弟一个都剩不下。
唐朝的宗室子弟其实有点悲催,他们在政治上毫无作为,但每次危难之际都会成为案板上的鱼肉,唉,谁让他们姓李呢!
李家人哀嚎,大唐的大臣们也好不到哪儿,按史书说法,朱全忠在篡唐之前,几乎把朝堂杀空了,受害人既包括李唐的忠臣,也包括他的拥趸。
就在九王泡九曲池的当年,尚书左仆射裴枢、静海军节度使独孤损、右仆射崔远、吏部尚书陆扆、工部尚书王溥、守太保致仕赵崇、兵部侍郎王赞等“衣冠清流”三十余人,被朱全忠杀害于白马驿,并被扔进黄河。
这就是震惊史册的“白马驿之变”。朱全忠说,这些人不都是号称“清流”嘛,我非让他们做“浊流”!
杀红了眼的朱全忠连自己的党羽也不放过,包括蒋玄晖、柳璨、张廷范、氏叔琮等,曾经帮他杀害皇帝、宗室子弟以及清流集团的帮凶们,最后都死在了朱全忠的刀下。
很多人看不懂朱全忠的嗜杀,包括蒋玄晖等人也没读懂朱全忠,其实在朱全忠的眼里,他们与清流一样,都有一个必杀的共同身份——士族豪门子弟。
李唐在高宗和武周时期曾经大肆清洗豪门大族,但唐玄宗当政时期,豪族势力卷土重来,整个唐朝其实一直是豪族引领政治大潮,唐朝中期之后的党争也因士族集团的内部分裂引起。
朱全忠出身寒族,他这种身份永远不可能获得士族集团的认可,蒋玄晖等人投靠朱全忠其实是权宜之计,无非是想利用他的手除掉政敌而已。
朱全忠是个极其善于借力打力的家伙,他借唐昭宗的手打垮李克用、李茂贞,又借“浊流”之手团灭“清流”和宗室。当这些主要对手全都倒下后,蒋玄晖们还有存在的必要了吗?
“朝堂为之一空”,寥寥数字背后全是血泪!
当然,在此之前还有一个势力,被唐昭宗和朱全忠合力干掉了,这就是宦官集团。
历史上除了东汉末年的“十常侍之乱”外,唐末恐怕就是宦官们最凄惨的一段经历,他们遭到多次集体屠杀,其中在天复二年,朱全忠一次杀掉700多名太监。第二年,朱全忠再接再厉,又杀害唐昭宗近侍200多人。
客观讲,唐朝的宦官集团确实有可恨之处,他们手握禁军,把皇帝玩弄于鼓掌,废立皇帝,甚至杀害皇帝和大臣,对大唐帝国的衰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过,宦官掌兵也不全是他们的责任,他们也是有欲望的人,只能说大唐畸形的政治生态使然。
我们尤其不能忘记的是,这些宦官们,真正有权势伤害到帝国的仅仅是少数人,绝大多数还是艰难求生的残疾人,因此我们也应该对他们寄以同情。
史料让我们记住了皇室、宗室、士族、宦官四类权贵阶层的哀嚎,他们的遭遇赚足了后人的眼泪,可是请记住,那段历史最大的受害人不是他们,而是普通的老百姓。
有一组数字让人触目惊心:唐朝最后30年里,人口至少减少了2000多万,到大唐灭亡时,全国人口仅剩不到2000万。
也就是说,30年里大唐的百姓每年死亡700万,每天2万人死于非命。这还是最保守的数字,有人分析说,光是黄巢起义期间,全国就减少了2000多万人。
前面我们提到朱全忠把李茂贞围困在凤翔一年多,最后三四个月,凤翔城内人相食,每天减少一千多人。也就是说,一座城池三四个月就折损人口十几万!
朱全忠与秦宗权、李克用、李茂贞等军阀混战,屠城几乎是家常便饭,百姓们连一声痛苦的哀嚎都留不下,仅仅浓缩为一组冰冷的数字。
惨烈两个字岂能写尽国破家亡的痛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