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惠王吃饭吃到一条活蚂蟥,直接吞了下去,却赢得千古美誉

春秋晚期,吴国在吴王阖闾的治理下迅速崛起,成为一方小霸,很能打。阖闾发动了伐楚之战,以少胜多,势如破竹,楚国被迫迁都,楚昭王流亡在外。要不是楚大夫申包胥在秦国哭来了救兵,号称春秋四强国之一的楚国就没了。

战后,楚国的国力大为削弱。经历国难的楚昭王励选贤任能,励精图治,楚国逐渐复兴。

《史记》记载,楚昭王二十七年,楚国的小弟陈国被吴国侵略,楚昭王亲自领兵救援,在军营里病倒了。刚好天空出现异常现象,有一团红云像鸟的形状,绕着太阳飞动。楚太史说,这将危害到楚王,如果设法把灾祸转移到楚国将相身上,楚王就没事了。

楚昭王不允许那样做,说将相是我的左膀右臂,怎么能把灾祸转给他们。有人占卜后发现,是河流在作祟,请求祈祷攘灾。楚昭王也不同意,说我生病跟江河无关。当时孔子在陈国,听人讲了这件事,赞道:“楚昭王可谓通晓大道之人呀!”

楚昭王的继任者楚惠王也是一位贤明的国君。

本来楚昭王临终前没打算传位给儿子,想让弟弟继承王权。但是三个弟弟都很谦让,楚昭王死后,其子芈章被拥立,即楚惠王。楚惠王接班后,重用几个叔父子西、子期、子闾等人,实行新政,国力逐步增强,楚国的疆域延伸至东海、淮海、泗水一带,称雄一方。

西汉的《贾谊新书》记载了一件楚惠王的轶事,跟他的谥号“惠”颇为符合。文中说,有一次楚惠王吃腌菜时,发现一条活水蛭(蚂蟥),他没有作声,直接吞了下去。结果肚子难受,吃不下饭了。

令尹子西听说后,入宫探视楚惠王,听说他吃了活水蛭,颇为不解。楚惠王说:“我吃饭发现水蛭,如果责问庖宰、监食这些人而不定罪的话,法令就形同虚设。要是定罪,那些人都得处死,我又不忍心。我不想让身边人看见水蛭,干脆就吞下去了。”

令尹一听,十分感动,向楚惠王叩拜表示祝贺。楚惠王纳闷,你祝贺什么呢?令尹说:“我听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大王如此仁爱下人,会得到上天佑助的,这病很快就会好。”当天晚上,楚惠王上茅房拉出了水蛭,病也就好了。

《敦煌变文集新书》记载了另一个版本,说楚惠王原本有寒病,吞了水蛭后,上吐下泻,水蛭吐出去了,之前的病也好了。

活吞蚂蟥勇气可嘉,一般人还真吞不下去。楚惠王此举赢得后世一片赞誉。但东汉人王充在《论衡》里提出了不同看法,“楚惠王吞蛭,不肖之主也。有不肖之行,天不佑也。”

这里的“不肖”指“不贤”,意思是楚惠王是庸主。为什么这么说呢?王充认为,首先,楚惠王是一国之君,掌握生杀予夺之权,应该责问厨房和检查膳食的人员,他们罪不至死,楚王应该训诫后赦免他们。这样他们就会长记性,不敢再犯同类错误。楚王也无需吞下水蛭,以至生病。

再则,楚王发现水蛭,即使不想让侍从看见,也可以藏起来,事后悄悄扔掉,没必要冒着生病的危险吞下肚里。不能吃的东西非要吃掉,这样的国君怎么称得上贤君。

《论衡》里的说法也有其道理,楚昭王那样做看起来有点笨。也许不是笨,而是他为人比较朴实,没去想把水蛭藏到哪里,仓促间就吞了。

但是,作为一国之君来说,一味心软确实不太好。楚惠王为此付出了代价。原因是他听从令尹子西的建议,召回了流亡在外的楚平王之孙白公胜。当初楚平王在位时,听信谗言,要杀太子建,也就是白公胜的父亲。

太子建得到消息,拖家带口跑到郑国避难,但郑国人把太子建杀了。白公胜又逃到了吴国。楚惠王二年,子西打算召回白公胜,叶公劝阻说,此人狡诈而好作乱,恐怕给楚国带来祸患。子西不听,楚惠王也同意召回白公胜,封为巢地大夫。

白公胜一直想出兵郑国,为父亲报仇。楚惠王和子西不同意。楚惠王八年,白公胜发动叛乱,杀了子西和子期,囚禁了楚惠王,自立为王。最后楚惠王的亲信联合叶公杀了白公胜,楚惠王才复位了。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楚惠王在位57年,最后是善终。

举报 分享 2022-04-07 07:56:35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