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国都被白起攻下之后,为何还能坚持五十多年?
自西周周武王实行分封制以来,春秋时期总共分封了上百个国家,这些国家在封地之内拥有军政大权,具有巨大的潜权力,到了战国时期,随着西周天子地位的下降,以及国家之间的兼并战争,之前的上百个国家,只剩下了战国七雄。而楚国就是幸存下来的国家之一,楚国在当时,是一个强国,土地面积是诸多诸侯国中最大的,人口也是最多的,再加上先天的自然条件,楚国是最有潜力成一统天下的国家。但是这样拥有优厚条件的楚国,却被白起攻下了国都,一个国家,首都被攻下就意味着灭亡,但是让人心生疑惑的是,楚国的国都被白起攻下之后,却仍然坚持了五十多年,并没有被灭国,不仅如此,楚国还在对外积极扩张。那么楚国是如何做到首都被攻占却没有灭国,而且还有能力向外扩张呢?有如下原因。
战争
楚国独特的先天条件
翻开历史地图可以看到楚国位于中国的南方,如果仔细一看,可以发现楚国国内有许多的河流,而在河流的旁边,是大量的平原。我们都知道粮食的生产离不开水,土地和气候条件。大量的河流保障了农作物所需要的水分,而河流附近的土地是最肥沃的,能够给农作物提供丰富的土壤条件,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而宽广的平原地区能够大量的种植农作物,楚国位于中国南方,气候湿润,温度适宜,适合种植农作物,楚国以上的自然条件,是其他诸侯国不具备的,在农业社会,粮食就是一切的根基,古代无法人定胜天,只能祈祷每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果拥有丰厚的自然条件,就胜其他诸侯国一筹,而楚国恰好拥有这些条件,只要楚人不灭,楚国就会一直存在。楚国独特的自然条件,就是楚国国君手里的一张王牌,他随时可以把上万担的粮食转换成,成百上千的士兵。
楚国军队
楚国先祖们的不懈努力
楚国的诞生,与其他诸侯国不同,其他诸侯国要么是大臣的后代或者是王族子孙的后裔。与周王室是一脉相连,而楚国截然不同,在商朝的时候,楚国的先祖们只是在南方的一个边疆部落民族。在讨伐商朝的时候,楚国的先祖们也响应号召跟随周王讨伐,但是他们的贡献,在周武王眼里小到微不足道,所以在当时并没有进行册封,随着楚国历代部落首领的苦心经营,楚国从一个边疆小部落逐渐的成为一个国家。军事实力也在不断上升,本领有了下一步就是要地位,周成王忌惮楚国的势力,于是正式将楚国册封成一个诸侯国,但是楚国国君却没有接受周天子的爵位,而是自封为王,独霸一方,周天子虽然有心讨伐,但也是无力回天,只能任凭楚国发展。
攻城战
楚国闭门发展
自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以后,周王室失去了以往的权势,谁都不愿意屈尊在一个能力也没自己强的人手下,掌握生杀大权的诸侯也是这样。他们开始不尊周天子的号令,按照血缘来讲,两百年前这些诸侯都还是亲戚。可现在为了土地、人口互相讨伐,互相兼并,西周开始的上百个诸侯国绝大部分是姬姓,经过一系列的兼并战争只剩下最后的战国七雄。普通老百姓想要的是安定的生活,而不是战争。两百年来的混战,让许多老百姓厌倦了战争,粮食不能正常生产,生活不能正常继续,战争最明显的就是人口锐减。古代没有先进的科技,人口越多,就代表经济水平越高,也意味着粮食也是最多的。这也是游牧民族疯狂掠夺壮丁的原因,与此同时的楚国正在闭门发展,内部稳定的环境让楚国的国力不断上升,为之后的战争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战争
楚国拥有巨大的国土面积
到了战国时期,整个南方只有一个国家,那就是楚国,国土面积到了鼎峰时期的楚国,占据了半壁江山,西边是巫山、大巴山,东边连接东海,南边到了现在的广东,广西附近,北边到了河南省附近,楚国将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淮河流域都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巨大的国土面积意味着足够的战略纵深,就算敌军攻入国内的,也有办法周旋,伺机歼灭,损失的一城一池对于楚国来说不痛不痒,九牛一毛。国土面积之大,无不让人惊叹,春秋晚期是楚国对外出兵的时期,与此之前不同的是,经历过兼并战争后的诸侯国没有一个是弱的,春秋的战争是为了争霸,而末期的战争是生死存亡。
春秋末期,与楚国同时处于南方的吴、越两个国家相继崛起,不断挑战了楚国的霸主地位,但是吴国和越国又是两个死对头,双方互相称霸,连年混战,这两个国家的领土面积并不算大,经过不断地战争,两国国力不断下降,到了战国初期,楚国国君楚威王抓住了时机,出兵灭掉了吴国和越国,将这两个国家的土地纳入囊中。自此以后,楚国在南方的土地连成一片,也是这个时候,楚国成为众多诸侯国中,领土面积最大的诸侯国,地位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军队数量也是其他诸侯国无法匹敌的。
战争
楚王个人的骄奢淫逸
可想而知,楚国是天选之子。可是楚国在不断地走下坡路,原因很简单,楚王的骄奢淫逸,贪图享乐,当国家没有了外部的威胁,国内的局势趋于安定的时候,国君就会失去上进心,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同样适用于楚王身上,而其他诸侯国如果要有什么行动,或者为了对抗某个诸侯国需要联盟的时候,都会选择去巴结楚国。一次的甜言蜜语可能不会对楚王造成影响,但是许多的甜言蜜语就会让楚王迷失自我,国君忠奸不分就会让奸臣上道,把持朝政,楚王自以为国家升平乐道,但是百姓却是最惨的。
如果楚王只会吃吃喝喝,而这些吃喝全是来自民脂民膏,如果只是不理朝政还不算过分,至少国家还在运转,百姓还能正常生活,但是搜刮金银财宝,珍世奇宝,穷兵黩武就意味着灭亡。战国时期的楚王所做之事,让人难以接受,不仅在自己国家内部折腾,对外战争中也是败多胜少,输了就割城,城池所有的子民、财产尽归他国所有。就算有丰厚的家底也经不住这样的折腾。
战马
楚王变法失败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百姓除了耕作公田之外,慢慢的有了自己的私田,农民作为一个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私田盛行,大量的公田被荒废,面临无人耕作的局面,国家急需变化,新的局面必须由新的制度来应对。于是诸多诸侯国开始变法,企图通过变法让自己的国家变得强大,最为成功也最为出名的是商鞅变法。但是商鞅变法并不是最早的,最早的,最有效的,是魏国的变法。魏国是最先崛起的诸侯国,他的崛起让其他国家倍感压力,这其中就包括了楚国。
楚悼王大胆任用吴起,在楚国开始变法,但是旧的贵族势力却不允许自己的特权消失。在吴起六年的变法里,处处阻碍,不断制造事端,六年之后楚悼王与世长辞,旧的贵族势力看到了机遇,吴起被旧贵族追杀,就算跑到楚悼王尸体旁边,也无法阻止久贵族势力的刀剑加身,楚国六年,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彻底失败了。旧贵族自认为楚国拥有先天的优秀条件,根本就不需要变法,也不想别人触动他们的特权,温水煮青蛙最为致命,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日益衰落的楚国照样能把越国给灭了,但是国家的根基已经被破坏,拥有强大的外表也无法逆转自己将要灭亡的现实。
战争
诸侯之间的尔虞我诈
世人只知道秦晋之好,可未曾想到秦国和楚国是世代通婚的,在秦国芈姓是一大势力,秦国有一统天下的大志,但是秦国的目标是魏国,而不是楚国。楚国只想保护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所以楚国还是很信得过秦国,而其他诸侯国却很害怕秦国,经常会联合其他诸侯攻打秦国,楚国总会因为得到秦国的一些好处而拒绝出兵,当秦国日益强大,强大到能够威胁楚国的时候,楚国也意识到自己必须和其他诸侯国联盟,才能够压制住秦国。但是赵国和魏国已经被秦国打的奄奄一息,与他们结盟不就是自寻死路吗?所以楚国选择了另外一个东方强国,齐国,两家结成齐楚之盟。秦国当然不愿意面对这一局面,这两家要是结盟,秦国东出的愿望就会被打碎,所以秦国出了一个损招,派出特使来到楚国,告诉楚怀王,秦国愿意拿出600里的土地,来换取齐国和楚国的断交。而刚登基不久的楚怀王,需要提升自己的威望,以及不费一兵一马就可以得到600里的土地,所以他答应了秦国的请求。当楚国和齐国断交之后,秦国却不承认之前许下的承诺,楚怀王火冒三丈,于是派兵去讨伐秦国,但是自己不如秦国,被打得大败,割掉了许多城池,楚国的国力又被削弱了。
雄厚的国力苦苦支撑楚国
公元前278年,是楚国最为悲痛的一年,战神白起带领军队攻入楚国国都,此时的楚国国君已经不是楚怀王了,是楚顷襄王,虽然国都被攻占,但他却没有放弃,此时的楚国仍然占据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大部分的淮河流域,即使被攻占了都城,让楚国的国力大有损失,但是根基还在,楚顷襄王从楚国的东部地区调来了十几万的精锐部队,一鼓作气赶走了秦军,收复了许多城池,即使有少量的城池仍然被秦军所占领,可这对楚国来说,无关紧要。如此可见,楚国巨大的国力让人不寒而栗,即使国家都城被攻占,也无法动其筋骨,历史给了楚国机遇,在长平之战后,秦国的内部发生了问题,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秦国换了好几位国君,最终国君是由年轻的嬴政,但是掌权的却是丞相吕不韦和太后赵姬,在嬴政正式掌权之前,一切国家大事都由上面两位做主,楚国有了喘息的机会。但是自认为安全的楚国忘记了,秦国是巨大的威胁。即使还未长牙的老虎,迟早也会长牙,楚国终究命丧在自己的安乐窝里面。
军队
在整个战国时期,楚国是最有机会成为一统天下的国家。秦国和楚国一样,在崛起之前都是边疆小部落,被那些诸侯国所嘲笑。相同的命运,但是却有着不同的结果。秦国的自身发展条件并没有楚国那么优秀,并且作为魏国赵国眼中的钉子,他们经常会和秦国发生战争。所以秦国是在一片混战之中成长。秦国的家底也没有楚国雄厚,只要有一点点的失误,就会面临灭国的危险。楚国就比秦国幸运多了,在诸多诸侯国,争相兼并发动战争的时候,他可以闭门发展自己,拥有大片的领土,人口也是最多的,这也是为什么楚国被攻占都城之后,依然可以重新建国的原因,不仅可以重新恢复元气,而且还可以攻占其他的小诸侯国,可惜天不随人愿,最终一统天下的,不是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