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赵构年轻时英明神武,抗击金军,后来为什么反对岳飞北伐?

要说赵构年轻时,也是一个人才,《宋史》称赵构“资性朗悟,博学强记,读书日诵千余言,挽弓至一石五斗。”虽然不无吹嘘之嫌,但也可见其少时颇有才能。那么,赵构是如何从一个有为青年,一步一步变成彻头彻尾的投降派的呢?

赵构被金兵吓破了胆

赵构是宋徽宗赵佶第九子,不满一岁便被授定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封蜀国公。两岁被封为广平郡王。四岁进封为康王。十五岁行成人礼,搬到宫外的府邸居住。

靖康元年,金兵第一次包围开封府,新任尚书李纲临危受命,仅用三四天便巩固了东京防务,金兵发动进攻,死伤累累却未能得手。但金兵早已看透了北宋朝廷的怯懦,遣使入城,胁迫议和,钦宗求之不得,立即派弟弟赵构和宰相张邦昌到金营为人质。

不久,各路勤王兵马陆续赶到开封,其中就包括了名将种师道。种师道主张依靠东京城的高墙深垒,严密防守,不久敌军补给便会耗尽,到时自然撤兵。而另一个将领姚平仲则主张劫营,钦宗被说动,同意了劫营的方案。不料消息走漏,反被迎头痛击。

事后,金兵主帅完颜宗望追究此事,张邦昌吓得伏地痛哭,而赵构面不改色,不为之所动。这甚至使得金军以为赵构是个“假皇子”,于是让钦宗换两个人质来。随后,钦宗同意割让三镇,开封被围四十余日后,金军撤退。

从这段历史来看,赵构似乎还颇有胆色,但从以后他的种种表现来看,估计他当时也是色厉内荏,强行支撑而已。这是赵构一生中最为高光的时刻,从此之后,他再也没有表现出与金人抗争的勇气。

金军看透了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当年八月再次南侵,十一月便打到了开封。钦宗遣使议和,金兵则下令让他们主动收缴城内的武器、马匹,放弃抵抗。靖康二年,已经没有任何反抗能力的北宋朝廷被金兵所灭,宋徽宗、宋钦宗及众多皇室宗族被俘,史称靖康之变。或许是感到自己尚无能力统治广大的中原地区,金军逼迫开封城内的官员、军民“拥戴”张邦昌为帝,国号大楚。

此时的赵构在相州,自从上次从金营中被放回之后,他就到了北宋军事重镇相州坐镇,不久即被任命为兵马大元帅,开府相州。开封告急之时,钦宗蜡诏赵构火速勤王,但赵构不敢和金兵对阵,只让副元帅宗泽带少部分兵马南下,自己则移屯大名府,后来觉得不够安全,又向东逃到了济州。

后来金兵退走,张邦昌被迫称帝,但张邦昌内心之中并不想当这个皇帝,因此到处寻访赵构,并将传国玉玺派人送了过去。赵构此时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宋徽宗唯一没有被俘虏北去的皇子,换句话说,如今他是最有资格登上皇位的人了。于是他在靖康二年五月在南京应天府即位,改元建炎,是为高宗。

摧毁赵构心理的“苗刘兵变”

高宗即位后,仅过了一月便将张邦昌赐死。金人以此为由,再次南下。右相李纲主战,中书侍郎黄潜善、同知枢密院事汪伯彦则力主难逃,东京留守宗泽上书请高宗来开封主持大局。

然而,前不久还慷慨激昂表示要“独留中原”的高宗,决定南逃。他升李纲为左相,却让逃跑派的黄潜善为右相,汪伯彦为知枢密院事,钳制李纲。李纲愤而辞职,高宗假意挽留一番,便同意了李纲罢相。

太学生陈东、布衣士子欧阳澈上书鸣不平,被高宗处死,彻底违背了太祖赵匡胤“不杀士大夫与上书言事人”的誓约。之后,高宗下诏“巡幸淮甸”,十月逃到了扬州,并将其定为“行在”,即临时京都。

开封府尹兼东京留守宗泽指挥得当,击退了入侵的金军。与此同时,两河民间自发抗金的数十万义军都受宗泽节制,称其为“宗爷爷”。宗泽先后上书二十四次,请高宗回开封主持抗金,但高宗置之不理。一年后,宗泽忧愤成疾,与世长辞,临死前三次高呼“过河!过河!过河!”

建炎三年,金兵奔袭扬州,正在宫内行欢作乐的高宗听到战报后,受到惊吓,从此永远地丧失了生育功能。高宗仓皇渡江,留下扬州百姓不及撤退,死伤者不计其数。史称“建炎南渡”。

高宗从扬州逃到镇江,又逃到杭州,沿途纵容手下宦官作威作福,强买强卖,凌辱诸将。御营司武将苗傅、刘正彦对高宗一路南逃十分不满,于三月在杭州发动兵变,杀了宋高宗信任的同签书枢密院事王渊和一批宦官,逼迫高宗禅位给年仅三岁的太子赵旉,由隆裕太后垂帘听政,史称“苗刘之变”。

这场政变很快就在张浚、刘光世、韩世忠等起兵勤王后失败,高宗复辟,重登皇位,苗刘二人被处死。但苗刘之变对高宗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高宗认识到,武将手中掌握了兵权,那么对自己就会有很大威胁,所以要想坐稳皇帝的宝座,首先要做的不是如何抗击金兵,而是安定内部。这个思想,一直伴随了高宗一生,之后他所做的所有决定,几乎都是围绕这个思想做出的。

建炎三年,高宗升杭州为临安府,作为临时安乐窝。同年,完颜宗弼分四路南侵,力求俘虏高宗,将宋朝皇室一网打尽,高宗摇尾乞怜,“是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一并彷徨,跼天蹐地,而无所容厝,此所以朝夕諰諰然,惟冀阁下之见哀而赦已也。”宗弼不理,大军突破长江,占领建康,直扑临安。

高宗从临安逃到越州,又到明州,最后决定乘船出海躲避,在海上流亡了四个月之久。金军因战线太长,后防空虚,被迫撤兵,途中水师遭到韩世忠围堵,在黄天荡大败,陆上则遭到岳飞截击,亦大败,遂收复建康。从此,金军不敢渡江。

攘外还是安内,高宗选择了后者

此战过后,高宗回到临安,改元绍兴,南宋在江南基本站稳了脚跟,和金朝正式进入对峙时期。此时高宗除了时刻面临金军的威胁之外,最令他头疼的,莫过于境内大大小小的民间武装。

南宋自建立之初,高宗就打着抗金的旗号,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赋税之重为历朝罕见。再加上宋金交战,官兵烧杀抢掠,流寇四起,老百姓更无生路,于是纷纷聚众自保,形成了非常多的民间武装力量。从建炎元年到绍兴五年的九年时间里,仅官方记载的起义事件就达六十多起,其中虽不乏兵变,但大多仍为农民起事,其中规模最大的,便是大家历史课本上曾学过的钟相、杨幺起义。

在攘外还是安内的问题上,高宗最后选择了后者,他鼓励南宋的武将们攻打各民间武装,并默许他们击溃的武装改编,因此南宋的军队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各路军马以大将的姓氏命名,比如例如张俊的张家军,杨存中的杨家军,韩世忠的韩家军,刘光世的刘家军,吴玠、吴璘兄弟的吴家军,当然还有岳飞的岳家军,其中主要收编的就是钟相、杨幺的起义军。

主将倡乱,部卒听命,南宋军队本应是国家武装,现在却成了将领的私家武装,这必然导致“缓急之际,人皆各为其主”的严重后果。回想起“苗刘之变”,高宗便感到不寒而栗,武将手中兵权过大,对他而言实在是威胁太大了。

但此时高宗还需要韩世忠、岳飞等人替他抗击金兵,所以只好一再容忍,但只要时机成熟,他首先要做的就是从武将手中收回兵权,让所有的军队都改姓“赵”,而不是各武将的姓氏。

绍兴十年,完颜宗弼毁约南侵,分三路攻宋。川陕战场由吴璘节制陕西诸路军马,东路战场由韩世忠与张俊唱主角,均阻挡住了金军的锐利攻势。主战场在中路,先是刘錡取得了顺昌大捷,接着岳飞取得了郾城大捷,之后更是在朱仙镇击溃金军,完颜宗弼不得不退守开封。北方义军纷纷响应,大河南北捷报频传。岳飞甚至提出了“直到黄龙府,当与诸君痛饮!”

然而,在高宗看来,这时的时机已经成熟,什么时机?削兵权的时机!在高宗看来,宋军既不能大败,又不能全胜。倘若大败,皇帝即便逃脱阶下之囚的命运,立国的空间与继统的合理性也将大打折扣,从而失去向金乞和的起码资本。但倘若大胜,诸大将乘战胜之势,拥重兵,挟战功,凌驾君权之上,势所难免,这也是绝不能容忍的。

如今宋军大胜,已经有了和金国乞和的资本,那么就不再需要依靠岳飞等人为他抗金,保住皇位了,所以他下诏撤兵,岳飞君命难违,只得奉诏班师,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宋金议和,宗弼致信秦桧,明确提出条件:“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这与高宗的计划不谋而合。战争一结束,宋高宗与秦桧就着手收兵权,解散各家私家军,重组皇帝的直辖军。

绍兴十一年四月,高宗将张俊、韩世忠和岳飞“三大将”召到临安,任命张俊与韩世忠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把三大将原先主持的淮西、淮东与京湖三宣抚司统制以下的官兵都划归三省、枢密院统一指挥调动,一律改称统制御前诸军。

三大将中,张俊早已投靠秦桧,韩世忠主动交出兵权,面见高宗,号泣投地,得以保全。而岳飞性格耿直,“恃才而不自晦”,最终遭到了陷害被杀。

我最贵,社稷次之,民为轻

孟子曾经过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高宗的看法恰好相反,于他而言,如何保住自己的皇位才是最重要的,国家社稷的利益要往后放一放,而老百姓的死活,则根本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高宗从拒绝回开封坐镇,到建炎南渡,到海上流亡,最后又扼断岳飞恢复中原的可能战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住他的皇位。他最惧怕的,不是金朝的军队,因为毕竟可以议和嘛,再不济还可以跑,国家这么大,到哪里不能躲一躲呢?即便陆上无处可去,大不了出海嘛,总归是有办法的。

但是兵变不一样,一旦变生肘腋之间,高宗跑都来不及,好一点的下场是做个傀儡,坏一点的下场就是被杀,就像苗刘之变那样,转眼之间,就会从高高在上的皇帝变为阶下囚。而南宋的武将们手握重兵,一旦有人叛乱,发动兵变,高宗根本没有抵御的办法。

因此,高宗日夜谋划的便是如何安全地利用武将抵抗金军入侵,然后收回武将的兵权。高宗内用秦桧等主和派,外用张浚、韩世忠、岳飞等主战派,正是为此。这也是后来宋孝宗为岳飞平反,定秦桧为奸臣,身为太上皇的高宗丝毫不加阻止的原因所在。对他而言,无论秦桧,还是岳飞,都是他利用过的工具,当他们的使命完成,也就没有了利用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岳飞等人为他抗击金兵,完成了第一步,而秦桧等人帮助他削夺武将兵权,完成了第二步。这两步计划完成,高宗的皇位已经无忧了。

清朝学者王夫之对高宗有一段评论,极其精彩,“忘父兄之怨,忍宗社之羞,屈膝称臣于骄虏,而无愧怍之色;虐杀功臣,遂其猜防,而无不忍之心;倚任奸人,尽逐患难之亲臣,而无宽假之度。孱弱以偷一隅之安,幸存以享湖山之乐。惉滞残疆,耻辱不恤,如此其甚者,求一念超出于利害而不可得。(《宋论·高宗》)”

综上,从骨子里看,宋高宗赵构是一个极其自私的人,年轻时或许还有几分气魄和胆色,但一旦遇到涉及自身利益的时候,本性就暴露出来了。为了保住皇位,他不顾国家利益,一再南逃,甚至不惜流亡海上。为了保住皇位,他“忍辱负重”,默许武将改编民间武装,为他抗击金军。为了保住皇位,他不惜屈膝称臣,向灭了他祖宗基业的金国求和。为了保住皇位,不惜杀害国家功臣。总之,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高宗什么不要脸的事都可以做,并且以此为荣。对比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至少在人格上比他强了不知多少倍!

举报 分享 2022-04-07 08:32:35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