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襄应该怎样做,才能够顺利当皇帝,有三个抓手他没有把握住
刘襄虽然在诛吕行动中,立下的功劳最大,同时,他又是刘邦的长孙,势力也是最强大的,但是他最终没有获得皇位。这是为什么呢?
(刘襄剧照)
显然,这是因为刘襄在夺位过程中,犯了一系列的错误。那么,刘襄哪些地方没有做好,他应该怎样做,才能获得成功呢?
吕后去世以后,整个国家处在最危险的时候。因为那时候,其实并没有任何一个核心人物能够把控朝廷。可以说,当时汉朝处在权力真空期。
按照古代的政治格局,本来皇帝应该是国家的核心人物。但是皇帝后少帝是一个小孩子,根本不可能发挥作用。按照一般的情况来看,如果皇帝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朝廷中会出现一个强有力的权臣。只要有这个强有力的权臣坐镇,朝廷依然能够确保稳定。比如汉武帝去世后,霍光坐镇。
吕后在去世之前,曾反复给吕禄、吕产交代,说你们两个人一定要把兵权牢牢捏在手里。只有把兵权保在手里,你们才能够保住自己,不受欺负。
但事实上,吕后的安排是不细致的,只是一个概念性的东西。表面上看起来很有道理,但事实上根本就行不通。吕后真正的做法,应该要预先让吕禄、吕产成为权臣。同时还不能够完全把陈平、周勃这些人撇开,反而应该拉拢他们。让他们为自己所用。
这样一来,就能够形成一套以吕家为主导,陈平、周勃这些人为辅助的权力机制。这样,就不会出现权力真空,朝廷可以平稳过渡了。
没有形成这样的机制,吕后一死,对权力的争夺就开始了。
(吕后剧照)
最早发起争夺行动的就是刘襄。
按照历史的记载,当时是因为吕禄和吕产密谋,准备杀掉朝中大臣及刘氏宗亲。这件事情被刘襄的兄弟刘章知道,于是刘章告诉了刘襄,让刘襄举兵造反,所以刘襄才举兵造反的。
不过这件事情其实是有点让人怀疑的。为什么呢?因为吕禄、吕产根本没有必要这么做。毕竟朝中的权力,当时还掌控在他们的手里。他们所缺乏的,主要是威信。这个威信,是靠拉拢大臣和宗亲得来,而不是杀他们。杀怎么杀得完呢?
所以,刘襄当时造反,很可能目的并不是要诛杀吕氏家族,为国除害。至少一开始,他还没有上升到那样的高度。
那么,刘襄当时造反,他的目的是什么呢?
他的目的,就是想把他的齐国失去的东西拿回来。在刘肥当齐王的时候,齐国是藩国中最大的,有70多座城市。吕后掌政的时候,把齐国分成了四部分,其中一部分给了吕后自己的女儿鲁元公主,还有一部分给了琅琊王刘泽。
现在吕后已经去世了,刘襄就想把失去的那一部分夺回来。他最早就是打刘泽的主意。他对刘泽说,希望刘泽能够和他一起打进京城,杀吕氏家族。
由于刘襄的目的很高尚,因此刘泽满口答应。谁知道刘襄因此把刘哲抓捕起来,吞了他的军队和土地。
由此看来,刘襄一开始是没有做好准备的,他输在了起跑线上。
另外,刘襄夺位的思路也很不清楚。
对于刘襄来说,其实有一个很好的抓手。这个抓手就是皇帝。
(周勃剧照)
他当时的行动,应该以保护后少帝为理由,诛杀吕氏。就像三国时期曹操等人反对董卓的理由一样,这样才有正义性。
说起来,大臣们是没有权利杀皇帝的,更加没有权利议定皇帝人选。因为这根本就不符合古代皇权社会皇帝形成的规则。皇帝是怎么形成的?他是上天之子,是上天给予的,上天想让谁当皇帝,谁就当皇帝。所以,皇帝只能由上天预定。
假如刘襄提出这样的观点,给陈平周勃一百个胆,他们都不敢杀后少帝。
刘襄的第二个抓手,就是刘家的事情,由刘家人说了算,朝中大臣没有任何权力决定皇帝的归属。而刘襄作为刘氏宗亲的大哥,他应该出面主持这个事情。
当然了,他也不是说要开一个什么大会选皇帝,最重要的还是先要保住后少帝。只要保住了后少帝权力,他就可以留在后少帝身边,成为那个权臣。此后皇位再转移到自己身上,就顺理成章了。
刘襄的第三个抓手,是充分发挥上天的作用。
前面我们说了,皇位是上天给了。怎么表明这一点呢?当年刘邦就有很多办法,比如他睡着以后,身上有一条龙在盘旋;比如他杀掉白蛇,表明赤帝杀白帝等等。刘襄完全可以做这样的工作,让别人认为他是真龙天子。
刘襄要这么做,并不是很困难。因为朝中有刘章和刘兴居两个兄弟在,只要他们出面宣扬,把事情往这上面考,大事可成了。
但是刘襄没有找到任何一个抓手,也没有这样做,而是拱手把权力让给朝中大臣们,让朝中大臣们去处理这个事情。
所以,刘襄作为功劳最大,同时地位最高的刘氏宗亲,最终什么也没捞到,所以回去仅过了一年,就活活气死了。刘恒给他的谥号,还是一个“哀”字,落得个这样的坏名声。
(参考资料:《史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