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有三位“上大将军”,执掌大军,地位高于“大将军”!
提到古代的武将官职,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大将军。诚然,大将军通常是最高的武将官职,拥有十分显赫的地位。比如西汉时期,卫青等大将军,就执掌天下兵马。到了三国时期,大将军同样得到了广泛的册封,比如曹魏历史上,夏侯惇、曹仁、曹真、曹爽等宗室武将,就曾担任大将军这一官职,从而执掌曹魏的兵权。再比如诸葛亮去世后,蒋琬作为他的继承人,就被后主刘禅册封为大将军。
与此相对应的是,孙权建立的东吴,则在大将军之上,又设立了上大将军这一官职。比如诸葛瑾作为大将军,在地位上就要低于担任上大将军的陆逊。在东吴历史上,只有三人曾担任上大将军这一官职。
一、陆逊
陆逊出身吴郡陆氏,为江东士族,江东四大姓(吴郡顾氏、吴郡陆氏、吴郡朱氏、吴郡张氏)之一。祖父陆纡,官至城门校尉。父亲陆骏,任九江(今安徽寿春东)都尉。陆逊出生在华亭,少年丧父,随其从祖父庐江太守陆康,在其任所舒县读书。当时的吴县人士中,陆绩和顾邵以博览书传最为知名,陆逊、张敦、卜静、吾粲次之。
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孙策因为遭到许贡三门客的刺杀而去世,孙权执掌江东,招纳俊秀,聘求名士。早在公元203年,陆逊就开始辅佐孙权了。因为陆逊征讨山越,立下了不少战功,孙权就将孙策的女儿许配给了陆逊。对此,在笔者看来,这也是因为孙权在位初期,确实需要拉拢吴郡陆氏等世家大族。
公元219年,镇守荆州的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在这场战役中,关羽包围了襄樊,曹仁难以抵挡,于是向曹操请求支援。对此,曹操派遣于禁、庞德等人去帮助曹仁。结果,关羽水淹七军,俘获于禁,斩杀庞德,顺利消灭了曹操派出的兵马。不过,让关羽没有想到的是,孙权背叛了孙刘联盟,派遣吕蒙偷袭荆州。对于陆逊来说,也来到了荆州,并切断了关羽的退路,从而在公元220年斩杀了关羽父子,夺取了荆州之地。
公元221年,为了给关羽报仇,刘备发动了夷陵之战。彼时,吕蒙已经病逝,陆逊承担了抵挡刘备大军的重任。公元222年,陆逊击败了刘备,取得了夷陵之战的胜利。同年,曹丕派遣大军进攻东吴,陆逊又化解了来自曹魏的攻势。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登基称帝,考虑到陆逊的功绩,所以孙权在大将军之上,又设立了上大将军。在孙权迁都建业后,陆逊作为上大将军,协助太子孙登镇守武昌。
公元244年,陆逊被孙权册封为丞相和荆州牧。因为太子孙登病逝,东吴内部爆发了二宫之争。而就陆逊来说,也牵涉其中。公元245年,孙权派遣手下责备陆逊,这导致陆逊发病去世,终年63岁。而这,自然是东吴的一大损失了。此外,太元元年(251年),陆逊的儿子陆抗回到建业治病。等到他要离开时,孙权哭着与他告别:“我过去听用谗言和你父亲不和,由此辜负了你。”永安年间,追谥陆逊为昭侯。
二、吕岱
延熹四年(161年),吕岱出生在广陵郡海陵县东境(今如皋一带)的一个官宦人家。建安五年(200年),孙策去世,其弟孙权继位后,广揽天下人才。吕岱投靠到孙权麾下,被任命为吴郡(今苏州市)郡丞。吕岱在郡丞之位上恪尽职守,把分管之事治理得井井有条,很快脱颖而出。
建安十六年(211年),会稽、东冶五县贼寇吕合、秦狼等人作乱,孙权以吕岱为督军校尉,吕岱立即率领本部人马赶往东冶,与西部校尉蒋钦等前往征讨,生擒吕合、秦狼,五县于是被平定,吕岱被任命为昭信中郎将。公元215年,吕岱跟随孙权来到荆州,和关羽进行了湘水划界。公元226年,吕岱平定交州地区的叛乱。公元231年,吕岱又平定了荆州南部的叛乱。
嘉禾四年(235年),庐陵贼寇李桓、路合,会稽东冶贼寇随春,南海贼寇罗厉等人同时发乱,孙权又诏令吕岱督率刘纂、唐咨等人分兵讨伐,随春当即率先投降,吕岱任命随春为偏将军,让他继续率随旧部,于是随春成为将领行列的一员,李桓、罗厉等都被擒获斩首,首级传送到都城。由此,对于多次平定叛乱的吕岱,堪称东吴的救火队长了。
赤乌二年(239年),潘濬去世,吕岱接替他处理荆州的事务,与陆逊都在武昌,故督管蒲圻。不久,廖式作乱,进攻围困城镇,零陵、苍梧、郁林诸郡受到骚扰,吕岱上表自动请战出兵,星夜兼程。孙权派遣使者追授吕岱为交州牧,并派遣诸将唐咨等人不断地前往增援,攻讨了一年,将廖式打败,斩杀了廖式及他任命的伪官员临贺太守费杨等人,收编他们的队伍,郡县全部平定后,吕岱又回到武昌。
公元245年,陆逊病逝后,吕岱被孙权册封为上大将军。公元252年,孙权去世后,孙亮即位。对于吕岱来说,又被加封为大司马。太平元年九月己丑日(256年10月21日),吕岱在武昌与世长辞,时年九十六岁。其子吕凯继承爵位。吕岱在弥留之际吩咐家人:“殡葬之时,棺木不用油漆、疏巾布衣。丧葬礼仪务必简单节俭。”吕凯根据吕岱的遗言,将其归葬于海陵高阳荡(今江苏省如皋市白蒲镇林梓社区)。
三、施绩
最后,就施绩来说。施绩原本名为朱绩,他的父亲朱然,曾担任东吴的左大司马。公元249年,朱然病逝后,施绩被册封为平魏将军,并开始镇守荆州地区。公元252年,孙亮即位后,施绩被册封为镇东将军。公元257年,施绩晋升为骠骑将军。在三国时期,骠骑将军已经是地位显赫的武将官职了,比如公元221年,刘备登基称帝后,就将马超册封为骠骑将军。
公元258年十月,孙休登基,同年腊月孙休与张布、丁奉等密谋,除掉篡夺大权的孙綝,施绩便被任命为上大将军、都护督,管辖范围从巴丘(今湖南省岳阳市)到西陵(今湖北省宜都市)。公元263年十月,曹魏大军进攻蜀汉,蜀汉告急于吴国。孙休命大将军丁奉督诸军向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将军留平到南郡(即江陵)与施绩商议进兵方向,将军丁封、孙异到沔中(汉水中游)以救蜀汉。但是施绩还没出兵,蜀汉就灭亡了。
公元264年,孙皓即位后,施绩被册封为左大司马,而右大司马则由丁奉担任。在三国时期,大司马偏向于荣誉官职,一些担任大将军的大臣,往往会被加封为大司马。比如蜀汉丞相诸葛亮去世后,蒋琬先是被后主刘禅册封为大将军,后来又被加封为大司马,这自然是位极人臣了。公元268年,施绩曾率领大军进攻西晋,结果没有取得成功。公元270年,施绩病逝。在施绩之后,东吴就没有武将继续担任上大将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