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范睢和李斯,哪个对秦朝一统天下的贡献最大?

秦国最早只是一个小部落,在西周的时候,只负责给周天子养马,所以我们经常会在影视剧里看到周天子叫秦国国君是养马的家奴。也正是因为秦国的出身十分卑微,所以经常被其他诸侯国瞧不起,但是最终一统天下的国家却是秦国,巨大的转折点就是商鞅变法。

商鞅通过自己一系列的变法,把秦国从一个弱小,被欺凌的小国变成了一个武力超强的大国,他将新的制度,新的法律带到了秦国,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提升了秦国的国力。所以有很多人愿意把秦国一统天下的功劳全部归结在商鞅的身上。于是这就引发了矛盾,除了商鞅之外,秦国其他大臣就没有贡献吗?例如李斯,他是嬴政最为重用的大臣,虽然他是客卿,但这一点也不影响嬴政对他的信任。另有范雎,他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为秦国日后的东出,提供了策略的正确。那么这三个人谁的贡献最大呢?

秦王

秦国出现变法的时机

随着经济的发展,私人开垦的土地越来越多,原本的国有土地慢慢被土地私有制所替代,国有土地比例占的越来越小,由此也产生了两大阶级—农民和地主。国家的内部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只有新的策略才能拯救国家,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提高他们的地位,他们不愿过着卑微的生活,也不愿被处处压迫,商人不应该是低等人,新兴的地主同样不愿意。

而其他诸侯国都开始变法,为了提高秦国地位,秦孝公毅然决定变法,来增强秦国的力量,并且秦国在上一次与魏国的战争中,失去了国家的根基,秦国的青壮年少之又少,这就意味着无人耕作,粮食得不到生产,人口就会锐减,国家就会难以支撑。要想生存,就要变法革新,获得新的生命,他深知这一点,秦孝公隐约感受到国内的风云变化,秦国与其他诸侯国一样可以通过变法自强,魏国就是个例子,他要仿照魏国变法图强。

商鞅

商鞅入秦获重任

商鞅原本是魏国的一个小吏,在重视出生的年代,商鞅并不被当时的统治者所重视,他虽然有巨大的雄心抱负,然而不幸的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不过他最终遇见了自己的伯乐。这一年,秦国发出了招贤令,这个告示很快就传遍了其他诸侯国,但是呢,商鞅依然不为所动,他认为弱小的秦国难以施展他的抱负,大丈夫就应该要在像魏国一样强大的国家里,施展自己的才华。不过在秦国使者的劝说之下,商鞅还是决定入秦,在秦国商鞅见到了秦孝公,他们两个彻夜长谈。

商鞅被秦孝公的雄心为之所感动,而秦孝公也被商鞅的博学多识所惊讶,秦孝公对商鞅礼敬有加,把他当做拯救秦国的救世主。变革是与旧贵族势力做斗争,他们绝对不会让别人染指自己的权力,变法一旦开始,就是你死我亡,商鞅深知这一点,但是他想自己的才华得以施展,他一定要拯救秦国,在朝堂之上,商鞅舌战群雄,将变法的意义一一列举。商鞅能言善辩,最终旧贵族只能妥协。

商鞅变法强国

商鞅在变法之前,要树立威信如果颁布了法令,没有人去施行,就等于没有法令,于是商鞅想了一个出奇的办法,他在南门立了一根木头,只要搬到北门就有钱拿。在有人把木头从南门搬到了北门后,商鞅立即给了钱,分文不少,借此树立了自己的威信。在前期工作到位后,商鞅首先颁布垦草令,目的就是提高农业在整个社会的地位,借此免去奴隶主的特权。在垦草令有效施行后,商鞅开始进一步变法,他引用了其他诸侯国有效的法律,但不一样的是增加了连坐等罪刑,还加大了惩罚力度,然后废除原来的世卿世禄制,鼓励百姓通过军功获得赏赐。最后是重农抑商,鼓励百姓去耕种去纺织,并且对商人的经营范围有新的规定,不得超过界限,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思想,商鞅焚烧儒家的经典,确立法家思想为正统,完成对秦人的思想统一。

秦军作战

新王当立变法失败

但支持变法的秦孝公离开人世的时候,商鞅也知道自己失去了支柱,旧贵族势力看到了曙光。新王刚刚登基,他知道商鞅变法是正确的。可是自己羽翼未丰,无法与那些强大的旧贵族势力相抗衡。同时商鞅的权利、威望跟地位,都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最终权衡利弊之下,秦惠文王选择杀掉商鞅,但是众多百姓知道,商鞅变法让秦国强大,让自己富有,所以在商鞅被杀掉之后,商鞅所提出的改革措施依旧在进行,并没有被废除。

秦国巨大的军事实力就是商鞅变法最好的体现,经过秦孝公积攒的国力,秦孝文王有了本钱,拥有对外扩张的实力,他任命公孙衍、司马错等人,率领秦军对外积极扩张,打下了大片的领土,这其中公孙衍的功劳最大,他带领军队与魏军进行了河西之战,将整个河西之地都划归秦国所有,一雪之前的耻辱。倘若没有商鞅的变革以及秦孝公积攒下来的国力,秦惠文王无法达到这样的成就,商鞅扭转了秦国颓废的趋势,拯救了秦国。

战争

李斯获嬴政重用

李斯并不是秦国人,有人上书嬴政,提议驱逐其他国家的人,因为这些留在秦国的外国人经常会刺探情报,或者是做一些对秦国不利的事,给秦国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只要驱逐了他们,就会免去这些祸端。嬴政同意了这个提议,并且下令即日起驱逐客卿。李斯这个时候还没有一丝成就,如果被驱逐,自己即将成为无根之木。于是他上书秦王,写下了那篇名垂千古的《谏逐客书》,正是这篇文章得到了秦王的赏识。

李斯与嬴政彻夜长谈,他为嬴政制定了统一天下的详细步骤。秦王被他的远见卓识所折服,秦国一统天下之后,因为在此之前,各个诸侯国都是各自为政,这就留下了很多隐患,就像是货币,战国七雄所用的货币都不尽相同,就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麻烦,商人不知道该用哪一国的货币,或者说货币之间的兑换又该是怎样的,这就阻碍了经济。除此之外,各诸侯国所用的语言和文字也不一样,这给交流带来了困难,领土容易打下来,可是治理却很难。秦王嬴政任命李斯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也正是从此开始,秦朝大一统的局面正式形成。

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

秦王任用的人才当中,不是秦国人的大臣有很多,范雎就是其中一个,秦国最为致命的外交策略就是远交近攻,他麻痹了远方的诸侯国,而与秦国近在咫尺的韩国魏国赵国,成了他攻击的对象,秦昭王真是范雎的伯乐,范雎入秦见到秦昭王,而秦昭王对这位人才也是十分的爱惜,他请求范雎教导自己,范雎也被他所打动。他告诉秦昭王,秦国四面都有高大的山作为屏障,这可以保护秦国不被他国所侵犯,但这同时也阻挡了东出的道路。秦国已经闭关15年了,现在秦王拥有成百上万的精锐部队,这时候应该与其他诸侯国争锋,否则如此精锐部队岂不是白白浪费?范雎认为伺机出关方能大获全胜,秦王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出关,那是因为策略出现了问题。如果有了正确的策略,那么出关就是毫无阻拦。

在这话语中,秦昭王已经感觉到范雎心里已经有了策略,范雎告诉秦昭王可以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收买远方的国家,攻打相邻的国家。当秦王用兵的时候,其他国家就不会横加阻拦了。秦昭王一听如获至宝,重用范雎,但是范雎也有人生污点,他因为嫉妒白起的战功。他向秦王花言巧语,最终处死了白起。

战争

战神白起尽灭他国精锐

白起因为军功卓著被秦昭王授予武安君的称号,白起以一人之力斩尽六国一半的军队精锐,他的威名让其他诸侯国闻风丧胆。尤其是在长平之战中,赵国国君不满意廉颇的对抗秦军的策略,心急如焚的赵国国君,把廉颇换下,让赵括担任主将,而这个赵括只会纸上谈兵,自认为饱读兵书,不惧秦军,他没有任何的实战经验,第一次领兵打仗,就是统领赵国四十五万的精锐部队,可他没有看透白起的计谋,被白起包围,落了个身死异乡的下场,而那些投降的赵国精锐,全部被白起坑杀,经过这一次的战斗,赵国元气大伤,已经无力阻止秦国东出。东方唯一能阻止秦国的诸侯国也已经被打趴下,而白起还有其他功绩,白起引水倒灌楚国都城,没过几日,城里面漂起了几十万的浮尸,楚国都城,就这样被白起轻而易举地打下。因此白起被六国人称之为杀神。

通晓大局的将军王翦

王翦将军的威名在白起之下,如果说王翦将军最重要的一次战争是什么?肯定是歼灭嫪毐的叛乱,此时的嬴政尚未亲政,一切军国大事都是由丞相吕不韦和太后赵姬负责,而嫪毐正是赵姬的男宠,嫪毐自认为有太后的支持,做事飞扬跋扈。不仅惹怒了丞相吕不韦,而且还将嬴氏宗亲也惹了一个遍。当秦王得知自己的母亲与他人有染的时候,心中便埋下了复仇的种子,而嫪毐也知道事情败露,自己一定会被秦王杀死。为了活命他选择发动叛乱,他勾结卫尉发动兵变,骊山大营是拱卫咸阳的重要军队,一直是由亲近秦王的蒙氏家族所掌管,嫪毐只要夺下了骊山大营,就是掌控了咸阳,而嫪毐抢先一步掌握了骊山大营的兵权,并且大营开拔,向着雍阳前进,身处蓝田大营的王翦深感不妙,于是带领军队,轻装出击,抢在骊山大营之前做好埋伏,在战斗中杀死嫪毐的身下,重新掌控了骊山大营,然后分兵剿杀叛贼和保卫秦王,如果没有王翦,秦王只会身首异处。

战争

在秦国一统天下的道路里,出现了许多远见卓识博学多才的文臣武将。他们各有所长,都为秦国一统天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商鞅以一人之力扭转了秦国颓废的国运。将一个可以任人欺负的弱小秦国,变成了让东方诸侯国害怕不已的强大国家,倘若没有商鞅的变法,秦国可能撑不到战国中期,就有可能被其他国家给灭掉,秦孝公也不能够累出雄厚的国力,所以商鞅的贡献居功至伟,而李斯虽然是一个文臣,但一直追随秦王,从灭六国到大一统,同样呕心沥血,尤其是在秦国一统海内后,他的所作所为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发展,白起,王翦等武将带领秦国精锐的虎狼之师,横扫六国军队,战神白起更是没有一次战败的记录,所到之处六国军队无不投降献城以求自保,白起只凭一国之军队灭掉六国军队总数的一半让人倍感惊讶,他们都有自己的贡献,都不能被忽视。

举报 分享 2022-04-06 10:15:58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