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破除和亲政策,汉匈关系历史转折点,马邑之围前后经过
马邑之战又称马邑之围、马邑之谋,是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一场诱敌歼灭战,也是汉朝对匈奴的反击序幕。马邑之围最后因为王恢的临阵脱逃而失败。虽然这次战役失败,但是它结束了汉朝屈辱的和亲政策,在这之后,汉朝与匈奴解除了和亲政策,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解除了匈奴的威胁,保障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一、马邑之围原因
1.汉朝国力充足
汉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因为秦朝和楚汉之争,百姓都生活困难,社会破败不堪。壮年男子参加军队,老人运送军饷,劳动繁重财政又缺乏。当时国家贫穷到什么程度呢?就连皇帝以下的拉车的一样颜色的马都备不齐。因为当时拉车的四匹马要用同样颜色的,就连这个都无法满足,可想而知当时国家财政真的破败。
朝中的将军和丞相出行没有足够的马,就用牛来拉车,百姓家都是颗粒无收。当时有惟利是图的商人不守法令,以囤货居奇来操纵物价,导致粮价飞涨,米价居然涨到每石一万钱,马一匹价值百金。等到汉文帝时期,朝廷禁止私自铸钱,而且招募百姓,如果有百姓能纳粮给官府或者送粮食到边境给士兵,那么就可以封拜爵位。
汉景帝时期,朝廷修订了卖爵令,百姓可以用钱财买来爵位,政府就能够用此方法敛取民间的财产用以充实国库。如果有罪犯能够向官府缴纳粮食,那么就能免除罪过。汉朝刚刚建立之时,马匹奇缺,汉景帝针对这个情况建造更大的苑囿多养马匹,以防不时之需。
到了汉武帝时期,历经了文景七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国力逐渐增强,百姓生活也渐渐富足。当时,国家没出过什么大事,国家上下的粮食堆得满满的,仓库中的粮食多到如同兵阵相连一样,有的甚至暴露在外面,新的粮食覆盖了旧的粮食,以前的粮食还没有吃就已经腐烂了;京城中的铜钱数以万计,就连穿钱的绳子都生锈了;马匹经过多年的饲养更是成群,普通百姓中家家户户都有马匹,甚至如果有人骑着年纪小的母马就会受到排斥;普通百姓生活富庶,都可以吃得起肉,做官的把官名作为姓氏名号,人人都懂理守法。
看一个国家发展的怎么样就看他的子民生活的怎么样,国家如此井井有序,上到官吏下到百姓,生活上都没有值得发愁的地方,那么汉朝就有了有力的保障。
2.作战兵器具备
汉朝畏惧匈奴作战力量有一方面是匈奴人有着高超的射箭技术,他们从小骑在马背上射箭。但是汉朝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在这方面就落后了很多。
所以汉朝人就创造了一种射箭的机器叫做弩机。弩机射箭不但速度快,而且射箭密集,可以很好的压制匈奴的射箭技巧。
战争必不可少的还有战马。上面已经说过,汉景帝时期景帝鼓励人们养马,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全国的马匹已经数不胜数。根据《史记》的记载,天子养的马,在长安就已经达到数万匹。而且当时晁错有建议,如果百姓可以将粮食运到边疆地区,就可以给百姓爵位。
这个提议和百姓的能力才华没什么关系,只要能够捐粮,百姓就可以得到爵位。所以当时有很多百姓都愿意给边疆送粮食。
之前汉高祖时期因为战马的不足和国力破败没有条件和匈奴作战,到了文帝和景帝时期实行的是休养生息的决策不能轻易发起战争。汉朝在经历文景之治之后为汉武帝奠定了良好的作战基础,按照当时汉朝国力,战马、兵器、军粮都已经到位,汉朝已经有了充足的条件与匈奴作战。
3.汉匈世代宿怨
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匈奴就屡屡侵犯汉朝,骚扰汉朝子民。就算制定和亲政策,匈奴也屡次犯规。吕后执政时期,汉朝给匈奴送去很多财务,汉匈关系平定。
但是在吕后死后,匈奴又侵犯汉朝。汉文帝刚刚继位时,继续推行和亲政策,但是匈奴右贤王入侵河南,侵扰边塞小城,屠杀抢掠人民,最后汉文帝与匈奴单于书信解除芥蒂才平息这件事。
老上单于刚刚继位的时候,汉文帝送去公主和亲,因为跟随公主和亲的宦官中行说背叛汉朝,所以从中挑事,教唆老上单于攻打大汉。这一次匈奴的攻打居然快要接近长安,汉文帝险些御驾亲征。在汉文帝去世前一年,老上单于的儿子军臣单于继位,又攻打汉朝,这次虽然也被制止住,但是汉朝已经多次遭遇匈奴入侵,汉文帝身心疲惫。
汉景帝时期,爆发七国之乱,匈奴又与赵国勾结攻打汉朝,七国之乱平息后,匈奴才作罢。纵观历史,从汉朝建立以来,汉高祖时期就已经与匈奴接下了仇怨,虽然历代都是和亲求平安,但是汉朝也是不愿意的,甚至感觉屈辱。汉武帝看到了汉朝历代与匈奴的争斗,不愿继续这样屈辱的交易,而且汉武帝本身就是喜欢征战的皇帝,一直在扩张国家领土,所以与匈奴交战是必然的。
4.利益驱使
汉武帝一生都在扩张领土,对战匈奴一共长达四十四年,对匈奴作战有一个更直接的利益就是扩张领土。匈奴和汉人一开始进行的是生意交易,匈奴是游牧民族,生产畜产品。汉族是农耕民族,生产农产品。两个民族可以互利共赢,以你有的换我有的。但是匈奴屡次破坏和平,这种生意就无法进行。
匈奴侵略汉朝,汉朝就会反击,这样一来两个民族之间的交易就会荡然无存。没有交易就会发起战争,这也是汉武帝为什么要攻打匈奴的一个原因。
二、马邑之战过程
1.作战战略
公元前133年,雁门郡马邑城的富豪聂翁壹通过王恢告诉汉武帝,匈奴与汉朝刚刚结亲,还很信任汉朝边地的人民,我们可以用金钱来引诱他们。汉武帝同意了这个想法,派聂翁壹去取得匈奴人的信任。聂翁壹去到匈奴那里,利用自己与匈奴的生意关系,获得了匈奴的信任。
时机成熟时,聂翁壹对单于说:“我可以杀死马邑城的县令和县丞等官吏,到时候你们就可以得到马邑城,包括马邑城全部的财产。”单于很信任他,于是答应了他的请求。聂翁壹与单于约定,聂翁壹杀掉县令之后,会把县令的头颅悬挂在马邑城上,以此为号,单于要派大军来接应。
等到聂翁壹回去后,与马邑县令商议,斩了一名死囚的头,用死囚的头冒充县令的头,再把这颗头挂在马邑城上。单于派去的使者看到了,回去禀报单于说,马邑城的长官已经死了,匈奴的军队可以来了。于是单于率领十万大军穿过边塞,进入武州塞。
此时在马邑城旁边的山谷中,汉朝的战车、骑兵全都埋伏于此,一共有三十多万兵力。汉军决定在单于进入马邑城时就出击,将匈奴一网打尽。当时匈奴在距离马邑城一百多里的时候,准备开始抢劫,但是突然发现在畜牧放养的荒野之中,见不到一个人。
于是单于觉得奇怪,就攻打烽火台,俘虏了武州的尉史,向尉史刺探情况。尉史害怕被杀,于是说出了汉军埋伏的消息。单于得知汉军的想法后,对左右说:“差点被汉军骗了”于是退兵。
2.围剿失败
单于退兵后,汉军追到边塞,没有追到,就又撤兵回来。王恢带领部队三万人,听说单于没有跟汉军交战,十分惊讶。这时王恢考虑要不要攻击匈奴的后勤部队,想到保护匈奴物资的士兵应该都是精锐部队,如果汉军和他们打一定会失败。
两相权衡之下,王恢决定撤兵。韩安国率领大军驻在马邑城境内埋伏,但是好几天都没见动静,只好改变原先的作战策略,直接出击,但是一无所获。
汉武帝听说王恢擅自退兵之后十分愤怒,王恢解释道:“当初与匈奴约定一进入马邑城,汉军就与匈奴交战,这样我带领的部队攻取匈奴的物资才能有利可图。但是没有想到单于知道了我们的图谋,没到达马邑城就回去了,我的三万人的部队打不过他们,只会招致耻辱。我知道我回来就会被杀头,但是我也为陛下保全了三万大军。”汉武帝没有听王恢的解释,将他交给廷尉治罪。
王恢避敌不前,按律应当杀头。王恢就贿赂丞相田蚡,让田蚡给自己求情。田蚡觉得此事严重,不敢和汉武帝求情,于是就找到了姐姐王太后,让王太后给王恢说话。王太后对汉武帝说:“王恢提议马邑之计,匈奴正好恨他。现在计谋落空,皇上又杀了王恢,不是正合了匈奴的意思。”汉武帝见太后向自己求情,更生王恢的气,说:“当初提出计谋的是他,现在给了他几十万人去实施这个计策,他又临阵脱逃。即使抓不到单于,还可以攻击匈奴的军用物资,这样还有些收获,也可以安慰将士们的心,可是王恢却没有这么做,不杀他无法向天下人交代。”王恢听到了这话后就在狱中自杀了。
三、马邑之围失败原因
马邑之围本来是很好的一个主意,如果成功很可能把匈奴一网打尽,但是最后却失败了。原因主要有三点:
1.战前准备不足
单于距离马邑城一百多里的时候发现了事情的蹊跷,事情蹊跷就蹊跷在田野之中竟然没有一匹马、一头牛。匈奴也明白汉族是农耕民族,种地靠的就是牲畜,况且马邑城与匈奴之间来往也密切,匈奴对马邑城的情况也有一定的了解。在不刮风不下雨的天气,田野里竟然没有一个人耕种,这就有些说不过去。有一个说法就是暴风雨之前一定平静,如此不同寻常的情况,匈奴一定会怀疑。
2.保密工作不足
单于在怀疑的时候抓来了武州尉史询问情况,武州尉史贪生怕死,泄露了消息。因为武州尉史向匈奴全盘托出汉军的计谋,所以单于得以脱身,因此单于十分感激武州尉史,还称武州尉史为“天王”,说武州尉史是上天派来的。上天派来的肯定是夸张了,要说为什么单于会知道汉军的计谋,说到底还是保密工作做得不好。
在聂翁壹与马邑县令商量将一名死囚的头颅代替马邑县令的头颅,去欺骗匈奴使者时,还是两人“密谋”,也就是他们都认为这是个大事,不能让别人知道。
但是匈奴到一百里之外的武州,询问武州尉史的时候,武州尉史却知道这个计谋,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如此隐秘重要的事情,能够传到一百里之外的武州,保密工作做得未免太疏忽。
如果匈奴没有抓到武州尉史,抓到的是别人,是否还会有别人也会暴露这个消息?武州本来就离马邑城远,如果消息在那里泄露匈奴有很多的反应时间,汉军就算要追击也难以追上。所以由于保密工作的失误,导致了消息泄露。
3.王恢临阵脱逃
正如汉武帝所说,消息泄露,汉军无法追捕匈奴,但是好歹能将匈奴的物资抢来,这样也不算是竹篮打水。但是王恢担心打不过,直接就撤兵了。汉武帝认为王恢是计划倡导者,总不能空手而归,准备了这么久,什么都没得到,不是让战士们挫败吗。但是王恢有他自己的理由。
马邑之谋由王恢提出,所以他应该是执行者,王恢的工作就是攻击匈奴的后勤部队,如果匈奴退兵,那么王恢就是第一个知道的。王恢没有追击的一个理由就是匈奴的兵力比汉军的多。王恢有三万兵力,但是匈奴有十万兵力,所以王恢认为汉军是无法战胜匈奴的。
王恢是马邑之谋的提出者,虽然计谋失败,但是他也为汉朝保全了三万兵力,所以也不能完全是他的错误。但是王恢的撤军确实让汉军一无所获,所以王恢算是功过相抵。
总结
马邑之谋虽然失败,但是汉朝与匈奴之间的恩怨就此展开。其实马邑之谋的策略算是非常完美的了,利用匈奴信任的人诱敌深入,在埋伏歼灭,可惜一些细节没有安排的非常完美,导致这场战争“雷声大,雨点小”,此后匈奴不愿意在信任汉朝了,汉朝也不愿意与匈奴和亲了。不过这次失败也有它的意义,经过这次的事情之后,汉朝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就此开始,汉朝也从此建立了自己的民族尊严。
参考文献:《史记》
《汉书》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