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时锦衣卫去哪了?忠诚又有战斗力,为何不出手拯救明朝?
锦衣卫在明朝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崇祯时期,锦衣卫的人数已经达到了十分庞大的规模,直到南明永历年间锦衣卫才彻底消失。但在明末抵抗清朝和农民起义军的战斗中却很少见到锦衣卫的身影,这是为什么呢?
锦衣卫建立的初衷就是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手中需要一支监督手下各级官员的队伍。这支锦衣卫直接向皇帝负责,对这些人的第一要求就应该是“忠诚”,锦衣卫的世袭制度表面来看也有助于提升锦衣卫的忠诚度。
而一味追求忠诚的弱点就是人员素质越来越差,通过世袭得到锦衣卫身份的士兵多数并没有直接选拔的能力强。这种情况随着锦衣卫一代代的发展越演越烈,但锦衣卫又需要能办事的劳动力,一来二去锦衣卫人就越来越多。
按照明朝军制,锦衣卫原来就是一只亲军卫,编制只有五千人。由于地位的特殊和一部分工作需要,锦衣卫的人数一直只增不减,那个时期锦衣卫在众人看来,完全成为了明朝时期的一份铁饭碗。嘉靖初年(1522)的时候锦衣卫确实达到了十五六万人,虽然后来略有裁剪,但人数还是相当庞大。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不被约束的权势必会带来恶劣的影响,我们来看一看锦衣卫在明朝末年都做了什么。锦衣卫成立初期确实达到了预期目标,上下官员对锦衣卫怀着畏惧,各司其责,大家相安无事。但明英宗后,由于君主过分依赖锦衣卫这些特务机构,导致锦衣卫的权力太大,很多锦衣卫肆无忌惮的以各种方式掠夺财富,使得明朝律法崩溃。对此明代的遗民痛定思痛,甚至有“明不亡于流寇,而亡于厂卫”的结论。
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在铲除阉党之余也没有忘记锦衣卫,在一番整顿过后,朱由检甚至希望依仗锦衣卫的特务来维持大明摇摇欲坠的江山。朱由检一定程度上非常相信锦衣卫的忠诚,一些政治、经济、军事乃至刑法侦缉的大权都放心地交给这些特务掌管。
锦衣卫也随着朱由检的重视,有了回光返照的局面,但朱由检没有想到的是,这些锦衣卫眼看大明江山即将倒台,不仅没有忠于大明的觉悟,甚至开始为自己在下一个朝代的未来做打算。李自成挥师东进,扼守宣府到北京数百里险要关隘的首将纷纷开城门迎接李自成,锦衣卫对京城内“奸细潜入,佣夫贩卒阴为流贼所遣,无一举发。”
锦衣卫的出现,既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统治极端强化的标志,又是封建社会没落时期极端腐朽的表现,也表明传统社会治理模式已经穷途末路。锦衣卫维护京城治安,遏制腐败的功劳不能忽视,但明朝末年的锦衣卫不仅能力不行,关键对明朝的忠诚也无法保证,这样一直锦衣卫人数再多也注定无法把明朝从水深火热中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