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王高长恭、吴王李恪、肃亲王豪格,为何当不了皇帝?
这世上,有些人处在焦点的中心,身披华袍,头戴桂冠,俯视着芸芸众人。而也有些人,站在王座之后,虽未加冕,却又让人不禁臣服。
可还有一些人,他们还站在半山腰,却已经足够令人瞩目。山顶上的人们望着他们,依旧是那轻蔑的眼神,却又蓄势待发,只等着一脚将他们踹下去。
高长恭、李恪和豪格,便都是那些还在半山腰的人。
在如今的日本,我们还能找到一部苍凉悲壮的舞曲——《兰陵王入阵曲》。而北齐兰陵王高长恭,就是这部舞曲所要演绎的人物。
"高长恭",一个让人耳熟的名字。他不仅是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还是北齐的一位"战神",是让人闻风丧胆的兰陵王。
一千多年来,不知道有多少人,为这位早逝的英杰默默落泪。男儿三十当立,而高长恭却在三十三岁时因一杯御赐的毒酒与世长辞,实在是可惜。然而我们若是回看他的陨落,就能感受到那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分量。
在很多人心中,高长恭都是"完美"的化身。他明明有着惊为天人的"颜值",却要奔赴战场,任黄沙、鲜血和面具,遮盖他的容颜。作为将帅,他确实有着过人的勇气和冲劲,但身为人臣,他却少了一份对于政治的敏感。
在取得邙山之战的大捷后,高长恭曾被北齐后主高纬问起,冲锋陷阵的时候,要是发生了意外,身陷敌方阵营的自己就不后悔吗?结果高长恭回答:"家事亲切,不觉遂然。"高长恭要表达自己愿意为国捐躯,死而后已的决心,这无可非议。然而他将战事称为"家世",就触到了帝王的逆鳞。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本来此前高长恭一路建功,声望日增,就已经引发了高纬的不满。如今高长恭竟当面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高纬又岂能放过他?在行兵打仗上,高长恭确实颇有才能。
然而他却没能适应朝堂,仍旧将武将的那套直白用在皇帝面前,缺少了应有的考量。
李恪,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也是其十几个儿子中较有才华的。
李恪少年英武,两岁时就获得爵位,后来多次改封。等到他年长些,要去封地就任的时候,就已经是吴王了。
李恪出名的方式和高长恭略有不同。
他走入很多人的视野,是因为他曾因游猎时踩坏百姓的庄稼而被弹劾。而这个故事,人们本是想要表现李世民心胸宽广,愿意接受臣子的谏言。李恪在其中,倒是一个不怎么讨人喜欢的配角。
经此弹劾之后,李恪倒是克制了很多,且也在地方做出了一些政绩。等他再一次出名,便是遇上了杀身之祸。唐高宗李治即位后,房玄龄之子房遗爱和其妻高阳公主意图谋反,结果失败。李治派长孙无忌彻查此案,结果长孙无忌徇私枉法,将和自己有私仇的李恪也牵连进来,并罗织了李恪的罪名。
最终,原本在地方老老实实的李恪,就这么因为个人恩怨,死在了权臣手中。
李世民当初为了保护嫡子李承乾、李泰和李治,就选择了李治做继承人。可他怎么都不会想到,自己喜欢的另一个儿子,就这么折在了朝臣手里。
肃亲王豪格和李恪有着相似的经历。
他本是清太宗皇太极的长子,很早就迎来了戎马岁月,且战功不少。明崇祯九年(1636),在皇太极称帝后,豪格作为长子,被封为和硕肃亲王,并掌管户部诸事。后来他因为对皇太极心有不满且表露得很明显而被降爵,不过很快又重新得到重用。
作为皇长子,豪格本就有很大的机会夺得高位。而这种机会,在皇太极尚未立储而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溘然长逝后,达到了巅峰。而当时豪格夺取皇位的最大对手,则是重臣多尔衮。两人为此展开了激烈交锋,整个朝廷都被卷进其中。二人僵持许久之后,终于有人提出了第三种,也是最终被采用的方案:立福临为帝,豪格一派的济尔哈朗任第一摄政,多尔衮任第二摄政。
继位之事是被解决了,可豪格和多尔衮的不共戴天之仇也结下了。顺治五年(1648)二月,豪格出征凯旋之后,多尔衮就用豪格隐瞒其部将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将他关入大牢。不久之后,年仅四十的豪格就在牢中丧生。
无疑,豪格是有功有才之人,只可惜最后和高长恭还有李恪一样,成了政局的牺牲品。这三位王,他们本可以凭借自己的才华拼出一番事业,只可惜在经营政治上少了些于他人匹敌的手段,最终葬送了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