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邯当将军时,灭陈胜,扫六国,当雍王时为何连刘邦都打不过?

秦末大起义,项羽率领楚军与王离、章邯率领的秦军在巨鹿一带的一次重大扭转性战役,秦朝灭亡。关于巨鹿之战,历史上评论为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这次战役,对于败者章邯将军而言,是走近低谷的起点。

章邯,字少荣,秦始皇统治时期助秦灭六国,得统一。在秦二世当政时期任少府。章邯是不断延续即将没落秦朝的生命的关键,只可惜最终也没能让秦朝复兴。

激怒百姓,导致农民起义的原因,是秦二世变本加厉的暴政。秦始皇统治时期,筑长城,修驰道,建骊宫。百姓肩头压着繁重的赋税与徭役,在严酷的刑法下敢怒不敢言。在秦二世统治时期,因为朝廷内部更加昏庸,赵高一人独大,被压迫至极点时候,农民愤然忘却生死,开始声势浩大的革命。其中,以项羽、刘邦领导的反秦起义团最强。

秦二世胡亥大惊,正是章邯给出主意,骊山劳工众多,长期工作孤陋寡闻,并不懂什么起义,另外人数比现有军队多出两三倍,正所谓“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为何不率领他们去抗压?

之后一次又一次的农民反抗,朝廷镇压的战役中,章邯率领的军队胜多败少,近乎屡战屡胜。打败了大泽乡起义的领头人陈胜,攻破楚军于楚阳,杀死了项羽叔父项梁。章邯的军事能力,作战头脑确实不次于另一个秦朝名将王离,也正是章邯率领二十万刑徒军对起义农民的阻拦,使得秦朝苟延残喘。

可是,没有人能够永远取得胜利,章邯与王离在巨鹿之战中首次联合,与项羽作战失误了。

这场失误带来的空前的胜利,也带来了致命的打击。秦朝灭亡。

赵高将政局搅成一滩浑水,腰斩了忠臣李斯,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加之巨鹿之战的失败,章邯也开始怀疑:忠诚于一个毫无希望的朝廷,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再殊死反抗也不过是垂死前的挣扎,真的值得么?

章邯对此十分失望。即便手下有二十万大军支撑,可是面对秦朝心灰意冷,不愿再赴死抵抗。据《赵正书》记载,章邯杀死了赵高,接着毅然决然离开亡秦,投奔于项羽手下,封为雍王,开始为项羽效力。

且说项羽推翻了秦朝,建立了自己的楚国,而另一边刘邦军事实力雄厚,俩人势不两立。秦已亡,大楚兴,必然又开始新一轮权利的角逐。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韩信为刘邦献出此计,直接导致章邯的彻底失败,章邯万万没想到自己被正面迷惑,声东击西,突如其来的偷袭使章邯措手不及,被逼至废丘,最后用水攻城,章邯走投无路,拔剑自刎。

从章邯的经历来看,灭陈胜,扫六国,确实是历史上很有影响力的一位将军,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最后会走至险境,输给刘邦呢?

当然不能。要知道章邯手下的刑徒军足足有二十万,如果人数一直保持不变,从军队阵势就足以碾压刘邦军队。可是,项羽曰:“秦吏足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于是,项羽抱着不能放虎归山的心在夜里偷袭了章邯的军队,杀害了秦朝降兵二十余万人。“二十余万人”,其中大部分是章邯的征徒军。

交出兵权,章邯已经不能控制局面。只能任由项羽摆布。

可是项羽的性格恃强凌弱,空有高志而目光短浅。项羽只能胜任一个好的将军,却不是好的君主,最终也迎来乌江自刎的遗憾结局。

效力于秦朝,毕竟是自己的国家,不留余力的反击楚军。加之巨鹿之战之前,屡战屡胜,鼓舞军心,士气大增,章邯自然有百倍信心。可是巨鹿之战一败,使他从自信满满到犹豫不决,他开始向内看,看见了自家朝廷的纰漏处,看见逃不过的结局,看见颓败,章邯倍感无助。

投奔项羽之后,直接从无助到砧板上任人宰割的肉。背着叛逃的罪名,曾效忠不争气的胡亥,寄敌人篱下。没有人能够抵御流言蜚语的功击,纵使坐上了雍王的位置,岂能日夜安稳入眠?

外界环境对章邯影响很大,不乏困窘狼狈,定会有“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感觉。为项羽效力,即便全力以赴,也无法一如从前拼尽全力,更别提当年常胜风光。

带着迷茫的心情走向战场,章邯的心态也成为失败的导火索。

谋士韩信的一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让章邯防不胜防。刘邦入蜀之后,烧毁了悬崖上的栈道,表示再无东顾之意,消除了项羽的嫌疑。同时避开章邯的正面防御,从侧面绕道偷袭了章邯,一路追击。被麻痹的章邯也奋起抵抗,可是为时已晚,加之军力不足,导致悲惨结局。

刘邦的策略则成为军事上成功又典型的谋略案例。到是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至于项羽。通过《鸿门宴》,我们可以清楚窥见他自傲自大,缺乏战略眼光,刚愎自用的性格缺陷。更是通过坑杀秦兵可见他暴戾,易被谗言迷惑的特点。这与刘邦谨小慎微,任用张良、樊哙、韩信等贤良之才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

这次偷袭,项羽并未能即使给予章邯帮助,章邯唯有孤军奋战。事过之后,项羽也并未有所思虑与反省,一心空志高,却没有铺平当下的路。

莫看身为雍王方可安下心来,章邯身为秦朝最后一名将军,从报效祖国到忍辱负重,见证一段无可奈何的历史巨变。就章邯本身的特性来看,军事才能不容忽视,在带军打仗中也有策略性失败。可是,章邯失败的主要原因不单是个人原因,朝代交接和特定的环境背景也固化了章邯的命运。

正值秦朝最为黑暗的阶段,章邯成为唯一把握生命线的人,重负如山,可谓“成也章邯,败也章邯”。到底是秦朝辜负了章邯,还是章邯推动了秦朝的走向,好似牙齿与嘴唇的关系,唇寒齿亡。章邯是秦时代典型的牺牲者,章邯以自刎为结局,正好似秦朝最后的一声哀叹。

雍王败给刘邦,时代演进成为最大导火索。这是将每一次偶然积聚而起的必然。

PS:文中章邯图片均来自《秦时明月》系列动画,十分喜欢看的一部国漫!

举报 分享 2022-04-04 09:48:51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