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刘禅下令清查其家产,却得知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真相

诸葛亮不但是智慧的化身,更被历代文人墨客视为自己的终极偶像。

诸葛亮曾在《出师表》中这样介绍自己:本是南阳的一位山野村夫,在汉末大乱,群雄并起的年代,自己只想做一个优哉游哉的世外高人,每日种种地、读读书,也不失为一代隐士,只是先帝三次到家中请我出山,我才勉强答应,跟着先帝征讨天下,才有了陛下您今天的江山。

当然,其中不乏有诸葛亮自谦的成分,一位“自比管仲、乐毅”的知识分子,又怎能坐视朝纲崩坏、百姓生活于水火之中呢。因此,他渴望着出山,渴望着能有一位贤明的君主给自己提供一个一展才华的舞台,将自己经天纬地的才华付诸于伟大梦想的实践之中。

试问,中国又能有几人能被老板如此看重,三次卑躬请他出山,不但言听计从,而且把家国大业全部托付。这也正是中国几千年来无数知识分子的梦想,想要做出点业绩,还不能自己过于主动,那样显得自己没多少水平,只有君王主动征召才能满足自己的自尊心与虚荣心。

但很无奈,现实总是如此残酷,没有哪一个君王如同刘备那样求贤如渴,也没有哪一人能再次复制诸葛亮出山、定天下的奇迹。因此诸葛亮就成了他们心中无法超越的偶像,更被怀才不遇的文人士子奉若神明,无非是以诸葛亮的事迹来发泄对现实的不满。

诸葛亮的才能毋庸置疑

诚然,《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描述有些过于神奇,神奇的过了火就如同“妖怪”一般,不但能呼风唤雨,而且能掐会算,不得不说,罗贯中对诸葛亮“打响品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虽然小说在“拥刘反曹”的背景下对诸葛亮过于褒奖,但诸葛亮的才能毋庸置疑。刘备从公元184年起兵以来,到207年依附于刘表,用刘备自己的话说就是如同丧家之犬,始终找不到梦想的方向,漂泊了半生,也没能拥有一片自己的根据地。

他缺少的不是能力,也不是运势,实在是没有一位为他掌舵的总经理,缺乏纲领性的指导文件。而在草庐之中,一篇《隆中对》让刘备听得热血沸腾,先三分后一统的战略让刘备连连称道。

之后的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慢慢的在荆州站稳了脚跟,并且拿下了三分天下的大后方益州,进而收复汉中,初步实现了诸葛亮刚开始的战略,要不是后来关羽大意失荆州,鹿死谁手还真的难以判断。

清廉自守,忠心可嘉

虽然刘备的白帝城托孤有些假仁假义的成分,但对诸葛亮来说,这是一份千斤重担,容不得自己半点马虎。

有人曾经诟病诸葛亮的六出祁山,不顾西川民力凋敝而擅起战端。虽然诸葛亮自言是报先帝之恩,匡扶汉室,但除了对刘备的忠心之外,这也是当时不得已的选择。

首先,如果不趁着魏国立足不稳,双方和平发展,以中原的人力物力,西川早晚会被甩在身后,到时候别说是北伐,就是自保都困难。

其次,西川并不是一潭静水,刘备带来的荆州集团和刘璋留下的东州集团以及土生土长的益州集团,彼此很难在一起共事,有诸葛亮镇着还好,没有了诸葛亮,三派必定会抢班夺权。以对外战争来化解内部矛盾,也是政治家的惯用手法。

因此,在第四次北伐的时候,刘禅听信宦官黄皓的谗言召回诸葛亮才引起了诸葛亮的勃然大怒,他不但声泪俱下的哭诉自己北伐的苦衷,为了表达清廉,他也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自爆家产的“公务员”,他给刘禅上了一封《自表书》:

臣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己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

这封奏章震惊了朝野,没想到堂堂宰相,家中只有这些财产。等到诸葛亮死后,又有小人从中作梗,拿出这封奏章说事,上书刘禅要求彻查诸葛亮的家产。

所谓三人成虎,刘禅也渐渐对自己的相父产生了怀疑,不过在彻查的时候,办案人员回来的报告让刘禅无地自容,原来诸葛亮真的只有这些家产。

刘禅泪流满面,对诸葛亮的崇敬又加深了一步,他后悔万分,痛斥了进谗言的小人,从此不允许任何人对诸葛亮有半分诋毁。

诸葛亮之所以在历史上有如此高的名气,在我看来,他实在是智慧、才能、忠诚、清廉、负责、运气的结合体,没有无缘无故的传奇,有的只是我们难以企及的高度。

举报 分享 2022-03-30 08:08:45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