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军队到底弱到何种程度?这一幕让开封市民泪如雨下!
那个砸光的司马缸……哦,砸缸的司马光,砸的不仅仅是缸,连北宋也砸。
他啥都好,就一点不好:认准了老祖宗的规矩不能改,坚决反对变法。
王安石变法,他便成了王安石的仇敌,恨不得把他掐死。
幸亏赵匡胤当年立下了“不杀文臣、谏臣”的规矩,否则,王安石变法失败后,恐怕难逃一死。
这倒罢了。更严重的是,他不是因为变法的弊端而否定变法,而是因为变法本身而否定变法。
用人话来说就是:
只要是王安石的政策,不管好坏,不管新旧,他一概反对。
王安石
比如,王安石变法中有一条,叫训练国防军。
北宋军队疲弱,这是一大隐患,即便和平年代,也让有见识的大臣寝食难安。
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名叫韩琦,他们就不懂吗?
他们非常懂,军队弱了,国家就容易受欺负,落后就要挨打,是千古不灭的真理。
明明懂,也一定要装着不懂,因为训练国防军是革新派提出来的。
敌人认为是对的,我们必须认为是错的,这是原则问题、政治问题,不是业务问题、水平问题、智商问题。
于是,北宋军队,不仅体制、机制上的问题积重难返,连必须的日常功课——训练、演习,也荒废了。
你指望这样的军队打仗?呵呵。
到了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军队的战斗力每况愈下。
祖宗之法不能改,宁可被打死,也不能训练。
1121年,此时的辽,南有宋,北有金,日子难熬。金对辽虎视眈眈,和宋约定,南北夹击,攻打辽国。
因为方腊叛乱,宋耽误了一年,次年才出兵,结果被辽打得大败。
后来,辽一个州的将领反叛,投降北宋,画家、书法家、艺术家、玩家唯独不是政治家的宋徽宗大喜,下令继续攻辽。
宋徽宗书法
此时,辽北边受到金的攻打,不敢两面作战,派出使臣求和。
宋徽宗的铁哥们兼掘墓人——童贯先生,一听,啥?早干啥了,现在南北夹击,你还想求和?不听。
使者大哭而去。
然后,宋辽交战。宋20万大军,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气吞山河,气壮如虎,大举进攻。
结果,被辽军铁骑冲了个尸横遍野,死伤殆尽。
宋辽曾经盟誓,换来百年和平
如此日薄西山的辽,把北宋军队打了个尸骨无存,别说辽宋皇帝吓了一跳,就连金国皇帝,也吃了一惊:
我知道宋弱,可是在不知道你这么弱啊!
正如拉姆斯菲尔德所说:我们有已知的已知,已知的未知,我们更有未知的未知……
拉姆斯菲尔德
宋军这么弱,实在是“未知的未知”——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啊!
既然如此,灭了辽,干嘛不顺便灭宋?
有人说金国皇帝想要灭南宋,是因为柳永词把江南描述得太美好;
事实上,从认识到宋军疲弱开始,他们就动心思了。
有趣的是,辽军在宋军面前这么厉害,在金军面前,却是一触即溃。
被金军打得没脾气的辽军,在宋军面前照样是大爷。
宋军为什么弱成这个样子?
下面这个历史镜头,令人印象深刻,完美地阐释了宋军兵败的原因:
1125年,金兵大举南下,逼近黄河,都城开封危急。
宋徽宗紧急传位给太子赵桓,即宋钦宗。
宋钦宗继位,凭着一腔热血,想要和金军拼(别人的)命,派大将率国防军两万人,前往保护黄河渡口。
开封人民热泪盈眶啊,子弟兵小哥哥们,就看你们的了!
百姓们自觉自发地排成长队,欢送子弟兵。
渐渐地,渐渐地,笑容僵住了,笑容消失了,有人开始哭泣。
不是因为感动,而是因为——这些子弟兵,竟然连马都不会骑!
他们好不容易攀上马背,却不知如何驾驭马匹,双手紧紧地抱着马鞍,不敢动弹!
子弟兵一旦上了马,连武器都没法拿!
百姓终于明白,为什么20万宋军,被辽国铁骑一冲,顷刻间就溃不成军。
有人形容当时百姓的表情,用了“震骇”二字。
估计欢送子弟兵之后,有门路的市民,就开始考虑如何逃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