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朝中大员,宰相与丞相只有一字之差,权力为何相差这么大?

中国封建王朝中能够制约皇权的,实际上只有相权,也许很多人会说中国历史也出现过不少后宫干政或者太监乱政的事情,但这也只是少数,大多数情况下还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的争夺。皇帝虽然可以任免丞相,但相权膨胀到一定程度时也可以废除皇帝。不过,细心的小伙伴在影视剧中经常会听到“丞相”和“宰相”这两个词,很多人可能并不在意,认为他们两个是一个职务,实际上,虽然只有一个字的差别,但权力却相差十万八千里。

丞相这个职位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如苏秦曾凭借着自己的口才,提出六国合纵抵御秦国的策略,在游说各国之后,分别被六国授予丞相之位,这也就是苏秦配六国相印的事情,当然了,这里的丞相之位,实际上只是一个虚职,其目的就是表明各国对苏秦的重视。

不过丞相在唐朝之前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位,丞相统领文武百官,协助皇帝治理国家。可能有时候皇帝都没有丞相负责的范围广,那个时候的相权对皇权有很大的威胁,在一些国家大事的处理上,如果没有丞相同意,即使皇帝下令也很难施行。不仅在权力方面,在待遇方面,丞相也享受着最高的规格,比如上早朝时皇帝还要亲自问候丞相,生病的时候皇帝也会抽出时间前去探望,以表示自己的关爱之情。

但从唐朝开始,丞相的地位直线下滑,地位大不如从前。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最高长官被称为宰相,也就是说原本一个人的权力,现在被分给了集体,这样一来相权就遭到了严重的削弱。越往后宰相的含金量也越低了,到了明清时期,几乎高级一点的行政官员都可以被称为宰相,有点烂大街的意思。

皇权与相权的分水岭实际上是从朱元璋建立明朝开始的,从那以后相权再也无法抗衡皇权了。朱元璋在经历了胡惟庸案之后,为了防止皇权受到威胁,特意废除了丞相职位,历经上千年的丞相一职就这样消失了,取而代之便是宰相。原本属于丞相的权力被赋予到一群人身上,这群人被人称之为“宰相”。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都明白了,丞相虽然与宰相只相差一个字,但前者所拥有的权力是后者无法比拟的。

举报 分享 2022-03-29 07:08:15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