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像武则天的太平公主,为大唐两次立功,为何被侄子赐死?
撰文|赵立波
导读:女人如果是月亮,那么大唐帝国的风云,经常会露出月色皎洁普照大地的画面。在漫长的雄性历史长河中,女人如鲜花般美丽,水晶版聪明,竟也不甘寂寞,独自盛放。李渊的第三女在李渊起兵后,在山西户县“散家财、聚徒众”,很快发展成为一支七万人号称“娘子军”的强大队伍,为其父夺得江山立下大功。后来与李世民会师渭北,攻克长安,唐朝建立后被封为平阳公主。“以独有军功,每赏赐异于他主。”【1】此后唐朝功臣的子弟成了公主下嫁的首选范围,李渊的十九个女儿嫁给功臣的有十四人,李世民二十一个女儿,成婚的十七人中十四个嫁给功臣子弟。【2】此后,唐代皇室女子强势参与到政治中来。武则天的太平公因为生长帝王家,天然的陷入倾轧之中,从果断、能干到强势、野心,最终导致被侄子唐玄宗赐死的结局。
太平公主
一、武则天掌上明珠,因性格最像自己,对其格外宠爱,让她成了最有权势的公主。
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共育二女四男。长女出生不久就被武则天亲手掐死嫁祸于王皇后。长子李弘与次子李贤因为得罪武则天先后被杀,只有怯懦的李显和李旦保全了性命。当武则天得到了天下后,她的情感不免对死于非命的亲生骨肉感到愧疚。因此,武则天对唯一的女儿太平公主更加爱怜,成了武则天最为宠信的人。“公主丰硕,方额广颐,多权略,则天以为类己,每预谋议。宫禁严峻,事不令泄,公主以畏惧自检,但崇饰邸第。”【3】甚至武则天已经预判自己死后,她的政治病会全面爆发,为此“太后春秋高,虑身后太子与诸武不相容。壬寅,命太子、相王、太平公主与武攸暨等为誓文,告天地于明堂,铭之铁拳,藏于使馆。”【4】然而,在强大的命运面前,武则天的先见之明未免过于苍白而乏力。太平公主丈夫武攸暨是武则天的堂侄,并且她还是李显、李旦的妹妹。只不过武则天在世时,太平公主害怕这个强势的母亲,“素以不敢招权揽势,而韬讳避祸“外检畏,终后世无它訾。”【5】这种隐藏随着武则天的去世和她权重的增加,为太平公主日后强势干政埋下伏笔。
相关影视画面
二、太平公主“两次立功”为大唐关键时刻立下汗马功劳,由此更加权势熏天。
她参与诛除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事件立了大功。本来,张昌宗是太平公主推荐入皇宫给武则天当私侍的,“年二十余,白皙美姿容,善音律歌词。”【6】由此深得武则天欢心,甚至因为年迈衰老,将朝政大权交给二张兄弟。二人胡作非为,混乱朝纲,引起凤阁侍郎张柬之等人的不满,密谋发动政变,太平公主不仅支持这一计划,而且参与了筹划。这样,张柬之等人在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发动了政变,杀死张易之、张昌宗,逼迫老病在床的武则天让位给儿子唐中宗李显。从早时太平公主推荐张昌宗给武则天是为了讨好获取武则天,最后参与策划诛除二人来看,她善于揣摩形势,将自己的位置调整到最有利的角度。武则天说这个女儿最像自己确实非常准确,太平公主这次的选择让她成了帝国自武则天后最有权势的一位。唐中宗李显复位后,皇后韦氏和其女安乐公主再度专权,严重损害了太平公主的权威。
相关画面
因此“太平、安乐公主各树朋党,更相僭毁。”【7】此后甚至到了“韦氏蛊乱,奸臣同恶,政以贿成,官以宠进,言正者获戾,行殊者见疑,海内寒心,人用不保。“【8】朝政迅速恶化,加之武三思勾结韦后,权倾四海,再度与李氏政权发生激烈矛盾,甚至发生太子李重俊举兵诛杀武三思的激烈事件。太子李重俊是唐中宗的第三子,从小也并非有远大抱负的人物,武三思和安乐公主甚至”以其非韦氏所生,常呼之为奴。或劝公主请废重俊为王,自立为皇太女,重俊不胜忿恨。”【9】
武三思画像
如此“窝囊”的纨绔子弟都被惹火,可知武三思集团何等任意妄为。神龙三年的七月初六,太子率领羽林军三百人,突然攻进武三思、武崇训的府邸,杀死武氏父子。紧接着,太子竟然继续率人攻入内宫,最终寡不敌众,被人所杀。第二天,中宗对臣下泪下如雨说:“几不与卿等相见”,不久玄武门被改为神武门。李显作为皇帝,其实是一个傀儡,掌握实权的是他的皇后韦后和其集团。该集团骨干是武三思、上官婉儿等人,他们结党营私、用人为亲,残害贤良,让武则天晚期政局更为混乱,而他们这些人严重阻碍了太平公主和李姓后人李隆基为代表的权势。安乐公主想让她母亲韦后学武则天临朝称制,以便她当皇太女。于是,合谋毒死亲生父亲唐中宗李显。为了掩人耳目,拥立十五周岁,幼稚无知的唐殇帝做傀儡,由韦后摄政掌握实权。韦后还想进一步推翻唐殇帝,仿效武则天,自己做女皇帝。
上官婉儿影视形象
在此关键时刻,临淄郡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密谋,由李隆基等人出面,发动政变,杀死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人,把韦氏集团一网打尽,使唐殇帝让位给李隆基之父,太平公主之兄李旦,是为唐睿宗。至此,女人太平公主两度在决定大局时发挥重大作用。因为这两次的立功都是在关系到唐朝兴亡治乱的关键时刻。第一次,如果不除掉二张等人,他们就可能篡位;第二次,如不消灭韦氏集团,韦后就会专制改朝。唐朝就等于灭亡,天下局势必将陷入全面混乱。
三、太平公主达到巅峰,内心越来“不太平”,由此埋下与侄子李隆基斗争的伏笔,李隆基的成功彻底结束唐代女人的野心传统。
太平公主自唐中宗时期权势和地位就不断上升,尤其她与韦氏集团所不同的是,她更善于布局,目光更为长远。在她的影响下,党羽众多“宰相七人,五出其门。文武之臣,大半附之。”【10】因此,当李隆基成为太子后,双方由合作关系随即因形势和位置发生激烈冲突。大唐的伦理关系密集发生互相伤害,这种频率和程度都创造历史之最。唐睿宗对这位妹妹非常信任和尊重“主权由此震天下,加实封至万户,三子封王,余皆祭酒、九卿。主每奏事漏数徙乃得退,所言皆从。”【11】就是太平公主利用其兄庸懦,经常将国事掌控,并且到了“所言皆从”的地步,虽然只是个皇妹,并无具体职务和爵位,但却是掌握宫廷实权人物,俨然是一国之女主。
相关影视画面
此后太平公主的内心越来越“不太平”,她的为人是“有才缺德”,首先权利欲太强,对此前多次伦理悲剧并无一点教训,从基因角度来讲,她总想像她母亲那样耍阴谋,“凶狡无比”【12】此外个人作风糜烂奢侈腐化,此前张昌宗就是她的男宠,为了取悦武则天而送给她母亲,如此之行就属违背伦理的荒唐之举。她的财产“园田遍近甸,皆上腴……天下珍滋谲怪充于家,供帐声伎与天子等。”【13】家中奴仆上千人,几万匹良马在陇右地区养得膘肥体壮。在抄家时,“财货山积,珍奇宝物侔于御府,马牧羊牧田园质库,数年征敛不尽。”【14】典型的大唐版的“公主姑姑跌倒,玄宗侄子吃饱”。
对于这个强势的妹妹,唐睿宗李旦在做皇帝的第一年里,就意识到他在妹子与儿子中间受“夹板气”,为此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间搞平衡。每次宰相奏事,李旦就问:“与太平公主商量了吗?”又问:“与三郎(李隆基)议否?”【15】听到确定回答后才算放心。虽然搞平衡,唐睿宗还是比较偏向儿子李隆基,毕竟他是太子、儿子且对其登基贡献最大。起初,太平公主认为这个侄子不能成多大气候,这个懦弱的哥哥也不会成为长久之主,自己以后要做女皇帝,延续武则天路线为此她开始主动展开措施。首先,散步谣言说:“太子非长,不当立。”甚至私下挑动李成器说:“废太子,以尔代之”。李隆基对此进行了强力反击,让唐睿宗“制戒谕中外,以息浮议。”【16】
影视画面
一计不成,太平公主在李隆基周围使用密探,不断向唐睿宗打小报告:“公主每覘伺太子所为,纤介必闻于上,太子左右,亦往往为公主耳目。”【17】这个办法迅速激化双方矛盾,让李隆基认识到事态的严重,为此开始着手反击。随着双方矛盾白热化,以“宽厚恭谨,安恬好让”为性格的唐睿宗萌发了不愿意当皇帝的念头。他命李隆基监国后,趁太平公主不在长安,“睿宗欲传位于皇太子”,并召集三品以上大臣商量说:“朕素怀淡泊,不以宸极为贵。昔居皇嗣,已让中宗。及居太弟,固辞不就……今欲传位太子,卿等以为如何?”【18】群臣听了没有敢回话的,原因是怕触怒太平公主。
唐睿宗所谓“素怀淡泊“,实际上是面对矛盾束手无策的心情,这个曾被武则天压抑过度的男人,当了皇帝后依旧缺乏信心与手腕,索性传位无非是缺乏控制大局的能力。太平公主知道后强烈反对传位李隆基,见哥哥少有的坚决,最后只能“劝上虽传位,犹宜自总大政。”为自己找一个缓冲地带。在太平公主的不断干扰下,李隆基甚至打算让位于宋王李成器“五月,太子请让位于宋王成器,不许;请招太平公主还京师,许之。”【19】太平公主将死党推举为宰相,“与益州长史窦怀贞等结为朋党,欲以危太子。”
李隆基画像
二十八岁的李隆基做了皇帝后,许多大政并不在其手里,唐睿宗对他说:“况朕授汝,岂忘家国!其军国大务及授三品以上,并重刑狱,当兼而省之。”【20】老实巴交的唐睿宗继续和稀泥终于将事态发展到决斗的地步。
先天二年(713年),太平公主认为发动政变时机已经成熟,与其党羽密谋废掉李隆基,又与宫人密谋毒死他。唐玄宗得到魏知古报告,迅速采取行动,于七月三日命令龙武将军王毛仲率兵三百人将太平公主党羽一网打尽,“太平公主逃入山寺,三日乃出,赐死于家,公主诸子及党羽死者数十人。”以李隆基的全部胜利告终,并且政变发生后,唐睿宗正式宣布:“朕将高居无为,自今后军国刑政一事以上,并取皇帝处分。”【21】唐代女人在历史之中都十分具有个性、挑战性,这是盛唐气象的一种值得肯定的地方,值得关注的是,女人互相残杀在历代均十分罕见,由此让人看到了不一样的历史。
【1】《新唐书》卷八十三《平阳公主传》
【2】《册府元龟》卷三百《外戚》及《旧唐书》卷八十三
【3】《资治通鉴》卷二百零八
【4】《资治通鉴》卷二百零八
【5】《资治通鉴》卷二零六
【6】《旧唐书》卷78《张行成传附张易之、张昌宗传》
【7】《资治通鉴》卷二百零九
【8】《新唐书》
【9】《旧唐书中宗诸子传》
【10】《资治通鉴》卷二百零七
【11】《新唐书》卷83《高宗三女附太平公主传》
【12】《旧唐书》卷106《王珺传》
【13】《新唐书》卷83《高宗三女传》
【14】《新唐书》卷83《高宗三女传》
【15】《资治通鉴》卷209
【16】《资治通鉴》卷210
【17】《资治通鉴》卷210
【18】《册府元龟》卷259《储宫部》
【19】《资治通鉴》卷210
【20】《册府元龟》卷11《帝王部》
【21】《旧唐书》卷7《睿宗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