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和张良较了一辈子劲,但自己的小聪明,终究不敌张良的大智慧
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当此每从容。
张良和陈平是刘邦身边最重要的两个谋士,为楚汉之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对于张良,刘邦曾经评价他为“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可对于陈平,刘邦却不是那么的认可,评价他“陈平智有余,然难独任”。
这陈平一生为刘邦六出了无数奇计,最终才扶保刘氏江山,这怎么张口就来呢?其实在他担任丞相十年以来,刘邦也早已看在眼里。两个人虽然智谋相等,但从细节上来看,张良绝对是比陈平高一等的,陈平因此还和张良暗中较了一辈子的劲。
出身背景
从这一点来看,张良更占优势。张良的父亲是两朝的宰相,在政坛中有着很大的话语权,是韩国的贵族。但最终的结局是秦朝统一了六国,韩国自然也不能幸免。原本可以坐享荣华富贵的他,成为了亡国流浪的公子。
如此大的落差,再加上他和韩国的感情十分深厚,“报仇”成为了他一生的标签。在各地起兵阶段,张良也不例外,带领一百多位弟兄准备去投靠楚王景驹。没想到这这个过程中碰到刘邦,二者一拍即合,张良成为刘邦身边的谋士。
陈平和张良则是截然相反,出生在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喜欢四处求学游荡,但自己又没有资本。不过这个人特别有才,为此也是给自己积累了很多的“粉丝”,包括他自己家乡的富豪都把孙女嫁给了他。
在得到资助后,陈平渐渐崭露头角,在当朝也算得上小有名气,开始追求权力和功名。先随魏王豹,又跟随项羽,最后才选定刘邦。你大爷的,这得亏是刘邦大哥脾气好,要是秦始皇早要了你的狗命。不过话说回来,比起张良,刘邦对陈平显然是要多上那么一道防备的。
格局手段
也许正是因为出身的不同,才造就了二者不同的格局。虽然都为谋士,但张良献上的计策往往都是针对大局;而陈平则是在执行层面上。诸位熟悉历史的都知道,楚汉战争中刘邦是不占任何优势的,项羽也打心底儿瞧不起他,认为刘邦只不过就是一个随时可以拿捏的“弟弟”。
张良也正是抓住了项羽这种性格,将齐国反叛的消息报告给了项羽。“西楚霸王”能忍吗?带领自己的军队去齐国镇压,这也直接增大了刘邦夺取关中的机会。不仅如此,他还刘邦推荐了韩信等人,彻底扭转了整个战争局面。
同样是楚汉战争,在刘邦对项羽毫无办法之时,陈平用上了“反间计”,挑拨项羽和范增之间的关系。范增因此负气出走,辞官回家。在对于韩信叛变问题上,陈平献计刘邦借巡游云梦泽之机抓捕楚王韩信。
所有的结局都是对刘邦有利,这一点我们不可否认。但话说回来,直击人心的做法也让刘邦看到了陈平“阴谋诡计”的一面。对于天下由谁来继承谁来辅佐,刘邦当然是站在张良一边的,毕竟顾全大局才是最重要的。
不同追求
十几年的奋斗,最终二者也是平定了天下,首当其冲的就是论功行赏。一生被“报仇”二字贯穿的张良,在这个时候推掉了刘邦的“三万户”职位,不需要任何的加封。同时以要回到二者相遇的地方留地为由,做了留侯。从此,张良的人生轨迹直线上升。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这放着万户侯不做,非要做留侯?其实这也是他的大智慧所在。人在高处必须要懂得隐藏锋芒,韩信的结局也恰恰证明了他正确的做法。急流勇退,也成为了张良毕生的代名词。
可陈平在论功行赏之际,也曾推辞官职,但这里的行为实在虚情假意。他这么做的目的也只有一个:推出自己的推荐人魏无知。看似并无任何不妥,其实陈平也早已在心底打好了自己的小算盘。
如果从魏无知的角度出发,显然是我陈平重视恩情;如果从天下人的角度出发,这就是靠拢我的结局。在自己任职宰相近十年时间里,这些小心思可谓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果你是刘邦,你会把天下交给这样一个人?
品史君说
其实说到底,二者的功绩我们不可否认,唯一的差别就是细节。陈平更多的是耍小聪明,什么时候都占人先机,欲望成就了他,当然也毁灭了他;张良将自己的大智慧演绎到了极致,顾全大局与人为善,靠实力赢得了最真实的评价。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的一句话:“聪明不露,才华不逞”,君子只有做到不显露才华,才可以担负艰巨的任务;在巅峰的同时,更不要显露自己的才华和本领,以免遭到他人的嫉妒和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