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士兵宁愿饿死也不吃小米?事情的背后,还藏着这样悲惨的真相

南宋士兵守着粮食被饿死?这种超现实魔幻主义的事情,如果是真实存在的,那就只能这样祝福他们:希望他们下辈子还以这种方法死去。

这件事最先被记载于《三朝北盟会编》,书里是这样说的:

“遗弃粟米如山积,而宋军多福建江浙人,不能食粟,因此日有死者。”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路上被(金兵)遗弃的粟米,像山一样堆积,但是,宋朝军队大都是福建、浙江一带的人,他们从来都不吃粟米,因此,每天都有人饿死。

《三朝北盟会编》是一本怎样的书籍,这里不做更多评论。南宋时期,浙江、福建一带人真的不吃粟米吗?

答案是否定的。

同样是宋人真德秀的著作《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江南地区……高田种早,低田种晚;燥处宜麦,湿处宜禾;田埂宜豆,山舍宜粟。随地所宜,无不栽种。”

南宋时期,皇帝为了防止水旱灾害,在江南地区大力推广粟米的种植,在不同的种植环境里,种不同的农作物。这些农作物里,就包括“粟”——不过,适宜种粟的地方环境较恶劣,只在山舍干旱之处,好在什么地方都有种。

粟米种出来,肯定不是用来喂猪的,要么是自己吃,要么卖掉换钱使。

因此,南宋的士兵虽然不一定见过地里长的粟米,但是把这玩儿摆在眼前,一定知道这是食物,而且是五谷杂粮之一。

俗语有云: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饿得慌。

人要是真的饿极了,甭说小米,就是小米手机都敢啃两嘴。泱泱南宋士兵的大队伍,只要有一个人认识小米,并且去吃一口,士兵在饿极了的情况下,就都会去吃,定然不会出现饿死人的情况。

有人就会说了,南宋富庶至极,天天大米白面,看不上小米。这种说法真的是……何不食肉糜?天天大米白面的人,会去前线卖命?封建社会,能去当兵卖命的人,哪个不是穷苦人家?

于情于理于史不通,那就只有一种情况:这件事另有蹊跷。

那么,南宋士兵既然不是被饿死,这200—300有零有整的人数,究竟又是从哪来的呢?

请看《宋史》对这件事的细节追加:

“时虏气已夺,日虞王师之至,委弃戈甲、粟米山积,诸军多仰以给。惟闵军多浙人,素不食粟,死者甚众。”

这一段话与《三朝北盟会编》大同小异,只是多了一个角色:闵。

闵,即南宋大将成闵。这位成大将军,是跟着宋高宗赵构一路从北方逃到南方,算是南宋的“元老级油条”。成大将军最大的本事不是在战场上,而是在朝堂上,他能一路升迁至太尉,全凭一张嘴。

《宋史》记载了成闵一件很经典的事情:

“闵喜于得归,冒雨兼程趋建康,士卒多道死,朝廷所给犒师物奄归己,不及士卒。士卒有怨言,闵斩之。”

翻译过来就是,话说有一次,宋高宗派成闵去打仗。仗还没开打,又调他回来。成闵非常高兴,就下令三军快速回撤,生怕后面有追兵。因为逃得急,很多士兵就被活活累死了,朝廷发下抚恤金给“烈士”家属,全被成闵贪污。这件事在军营里传开,导致很多士兵都有怨言,成闵则把有意见的人统统处死。

这种视三军将士性命如“粪土”的大将军,他手下的士兵出现这种“饿死”的情况,也就不觉得奇怪了。即便没有小米,成闵八成也会栽赃士兵是不肯喝水渴死的。因为,士兵如果死的话,朝廷一定会发抚恤金,这钱,最后一定会落在成闵的腰包。

但是,成闵这谎话扯得太没羞没臊了,竟然栽赃被他压榨而死的士兵,是因为拒绝吃粟米而饿死!

唉!真真是兴亡皆是百姓苦啊!南宋百余年灭亡,不是没有原因的。

举报 分享 2022-03-19 09:10:16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