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一个决策使得大汉帝国得以享国四百年,吕氏一门至死都未察觉

公元前195年,卧病在床的刘邦给周勃和陈平两人下了一道死命令,到达樊哙营,见人就杀,取首复命。

谁知,在半路上素以奸滑著称的陈平便和老实厚道的周勃商议出一个折中的办法,不杀樊哙,由陈平押送,听凭刘邦处置。周勃留下统领军队。

押运樊哙的返回途中,刘邦病死。陈平扔下队伍独自返回长安,一番辩解后,获得吕后谅解。当装着樊哙的囚车到达长安,樊哙立刻被释放,领兵在外的周勃也没有得到惩罚,此事就这么平平淡淡的结束了。

以知人善任见长的刘邦为什么会下达一个可能得不到结果的命令?难道他不了解陈平的为人吗?他为什么不派遣樊哙军营附近的藩王出手?

刘邦在对阵魏王豹时,与“兵仙”韩信相继说出了同样的一番话。

汉王问食其:’’魏大将谁也?’’对曰:’’柏直。’’王曰:’’是口尚乳臭,安能当韩信!骑将谁也?’’曰:’’冯敬。’’曰:’’是秦将冯无择子也,虽贤,不能当灌婴。’’’’步卒将谁也?’’曰:’’项佗。’’曰:’’不能当曹参。吾无患矣!’’韩信亦问郦生:’’魏得无用周叔为大将乎?’’郦生曰:’’柏直也。’’信曰:’’竖子耳。’’遂进兵。

从此话内容可以看出,刘邦在对阵时,早已将对方的将领和谋士的性格和才能了解的相当彻底。

所以,一直跟随在刘邦身边的周勃、陈平、樊哙包括吕后及太子刘盈,刘邦也是相当了解。

在公元前196年,刘邦在见到侍奉在太子刘盈身边的“商山四皓”后,认为太子刘盈的势力已成,吕后位置不可动摇,遂放弃了改立太子的想法。

鉴于戚姬以往的做法和刘邦自己在此事表现出的冷酷和决绝,刘邦为了保护戚姬母子,做了两手准备。

一、遣送戚姬母子就国,远离吕后。

二、任命与吕后有恩的周昌为赵国的相国,保护戚姬母子。

那么此事如果完全按照刘邦预先设定的计划的话,就只会出现一种情况,那就是戚姬母子成功存活下来。

那么必然会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

即,戚姬母子的存活,对于一位已经掌控大权的吕后意味着什么?心中的仇恨会积攒到何种程度?这股满腔仇恨会移向何方?如何进行有效的消除?

更大的问题是,刘邦是不是该动手将吕后杀掉?杀掉吕后之后,柔弱的刘盈怎么办?大汉帝国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

所以,问题依然没有被解决,而吕后又不能杀,那么相应的有些军权的吕氏兄弟也不能杀。一是没有借口,二是吕后也会报复。

应该怎么做?

朝政的关键在于平衡。

当时的朝堂中主要存在有四种势力。

第一,功勋势力。(以周勃陈平灌婴樊哙为主)

第二,外戚势力。(以吕后及吕氏子弟为首)

第三,刚刚有些规模的文官势力。(以王陵叔孙通为代表)

第四,各地的刘氏藩王和异姓王。(以刘肥为大)

当然,还有一个核心的存在,即太子刘盈。虽然他是重中之重,可是过于软弱,不“类我”,只有倚仗吕氏外戚。

那么外戚势力会积聚膨胀,会使得第三第四以及第一种势力的减弱,甚至会倒向外戚势力。刘姓王朝也随时有可能会断送。

如果在其中种下一个仇恨的种子,那么双方不能相融,刘盈处在核心,就会安稳许多。

至于这颗种子究竟如何种下。这取决于,能够引起双方的关注,但又不能严重危及各方的根本利益。

也就是说,第三第四种势力可以排除在外。(第四种势力的出现本就是为了巩固帝国的稳定。)

而能让剩余两方势力进入矛盾的方法,莫过于引起纷争。

这个纷争的“源头”只有一个人最为合适,即樊哙。

无论奸滑似鬼的陈平和忠厚老实的周勃杀不杀樊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仇恨和猜忌已经在双方心中种下。

公元前195年,刘邦在听到有人告发樊哙,刘邦立即“用陈平谋,召绛侯周勃受诏床下”,杀樊哙。

在陈平独自奔赴长安,于吕后面前表忠心后,吕后“乃以为郎中令,使傅教惠帝。是后(诸)吕馋,乃不得行。”

至于戚姬母子,刘邦其实还做了第三个安排。

周昌之所以成为赵王刘如意的丞相,是由符玺御史赵尧举荐的。周昌在吕后谋害戚姬母子时,尽力阻拦,但碍于人微言轻以及吕后的不放弃,致使功败垂成。

举荐周昌的赵尧,因为了解刘邦的心意,被火速提拔为御使大夫。事后证明,赵尧根基薄弱,也是未能阻止吕后的一再出手。

举报 分享 2022-03-17 11:18:06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